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83篇 |
免费 | 5358篇 |
国内免费 | 46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66篇 |
儿科学 | 519篇 |
妇产科学 | 531篇 |
基础医学 | 6581篇 |
口腔科学 | 840篇 |
临床医学 | 7921篇 |
内科学 | 8181篇 |
皮肤病学 | 463篇 |
神经病学 | 3022篇 |
特种医学 | 216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4篇 |
外科学 | 5496篇 |
综合类 | 10317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一般理论 | 5篇 |
预防医学 | 3858篇 |
眼科学 | 1436篇 |
药学 | 6366篇 |
68篇 | |
中国医学 | 3656篇 |
肿瘤学 | 49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0篇 |
2023年 | 937篇 |
2022年 | 2409篇 |
2021年 | 2885篇 |
2020年 | 2240篇 |
2019年 | 1950篇 |
2018年 | 2042篇 |
2017年 | 1807篇 |
2016年 | 1760篇 |
2015年 | 2753篇 |
2014年 | 3172篇 |
2013年 | 2695篇 |
2012年 | 4087篇 |
2011年 | 4407篇 |
2010年 | 2814篇 |
2009年 | 2131篇 |
2008年 | 2810篇 |
2007年 | 2901篇 |
2006年 | 2934篇 |
2005年 | 2738篇 |
2004年 | 2088篇 |
2003年 | 2301篇 |
2002年 | 2020篇 |
2001年 | 1759篇 |
2000年 | 1510篇 |
1999年 | 1414篇 |
1998年 | 1027篇 |
1997年 | 933篇 |
1996年 | 682篇 |
1995年 | 697篇 |
1994年 | 601篇 |
1993年 | 301篇 |
1992年 | 403篇 |
1991年 | 337篇 |
1990年 | 265篇 |
1989年 | 267篇 |
1988年 | 196篇 |
1987年 | 153篇 |
1986年 | 128篇 |
1985年 | 96篇 |
1984年 | 44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16例胸膜间皮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例胸膜间皮瘤,其中1例有石棉接触史,占6.17%;>40岁者占81.5%。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气短、咳嗽、低热和胸腔积液,临床上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肺癌胸膜转移等。胸部x线检查及胸部CT对该病的诊断有帮助,大都有特征性表现。确诊靠针刺胸膜活检及开胸活检。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局限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肿瘤的良、恶性、疾病的分期及治疗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移植肾破裂的防治水平。方法 6例移植肾破裂 ,手术前 2例 ,手术后 4例。 2例术前供肾破裂 ,采用切开移植肾破裂处包膜 +裂口内明胶海绵填塞 +肠线修补 +肠线编织肾袋收缩保护移植肾。 1例术后移植肾破裂早期 ,出血少 ,针对顽固性高血压采用“硝普钠”降压 ,配合常规抗排斥药物。 3例术后移植肾破裂出血量估计超过 10 0 0ml者 ,采用手术延长移植肾破裂处包膜 +裂口内明胶海绵填塞 +肠线修补 +肠线编织肾袋收缩保护移植肾。结果 ( 1)手术前 2例手术后 4例 ,采用切开或者延长移植肾破裂处包膜 +裂口内明胶海绵填塞 +肠线修补 +肠线编织肾袋收缩保护移植肾并配合“硝普钠”降压的方法处理 ,均未再破裂出血 ,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 ( 2 ) 1例术后移植肾破裂早期的患者 ,针对顽固性高血压采用“硝普钠”降压 ,配合常规抗排斥药物 ,非手术治疗成功。结论 ( 1)采用手术切开或延长移植肾破裂处包膜 +裂口内明胶海绵填塞 +肠线修补 +肠线编织肾袋收缩保护移植肾可以有效治疗移植肾破裂。 ( 2 )移植肾破裂出血少的情况下 ,可以在密切观察下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产后40天和60天乳母血清泌乳素基础水平和吸吮后泌乳素最大反应性增值,发现其与乳母泌乳量、婴儿吸吮频率、吸吮时间之间均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推测引起泌乳素分泌除吸吮外,还存在其他机理。 相似文献
16.
17.
18.
海绵状血管瘤内压监测指导栓塞及硬化剂注射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探讨在栓塞硬化海绵状血管瘤中瘤腔内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在29例治疗过程中给机械性减缓交界本静脉回流,进行了瘤腔内压连续监测,发现:瘤腔基础内压力0.667~2.0kPa(1kPa=7.5mmHg)。颈部最低,回流快者所需栓塞次数多,用量大,瘤腔内压力曲线在栓塞初始为平台波形,提示回流静脉逐一被栓塞,随后出现缓慢下降的印峰波形,去除瘤体表浅回流静脉机械性压迫,瘤腔内压不变,提示回流静脉全部栓塞,可注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仿生化学的原理,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儿茶酚胺类和两个羟基吡啶酮类八配位的螯合剂,初步动物试验表明,具有较强的钚促排能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