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85篇
  免费   7805篇
  国内免费   4890篇
耳鼻咽喉   708篇
儿科学   1194篇
妇产科学   401篇
基础医学   4464篇
口腔科学   1386篇
临床医学   9023篇
内科学   6312篇
皮肤病学   683篇
神经病学   1545篇
特种医学   3043篇
外科学   6312篇
综合类   21411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预防医学   8802篇
眼科学   740篇
药学   9249篇
  108篇
中国医学   8971篇
肿瘤学   3309篇
  2024年   266篇
  2023年   999篇
  2022年   2455篇
  2021年   2994篇
  2020年   2727篇
  2019年   1373篇
  2018年   1532篇
  2017年   2200篇
  2016年   1714篇
  2015年   3128篇
  2014年   3969篇
  2013年   5017篇
  2012年   7218篇
  2011年   7409篇
  2010年   6862篇
  2009年   5913篇
  2008年   6077篇
  2007年   5673篇
  2006年   5168篇
  2005年   4050篇
  2004年   2725篇
  2003年   2412篇
  2002年   1880篇
  2001年   1675篇
  2000年   1286篇
  1999年   426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0年 1月~ 1999年 12月 2 0年间收治 70例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治疗情况。结果 颌面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应先抢救生命为主 ,在治疗中应不失时机地尽量早期妥善处理颌面骨骨折 ,不同于一般颌面骨骨折的治疗 ,提倡采用既能有效恢复功能 ,又让患者舒适 ,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结论 合并颅脑损伤的颌面骨骨折治疗有其特殊性 ,先抢救生命 ,同时尽早采用不同方法固定颌面骨骨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mBN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212例、脑出血患者63例、健康体检者38例,分别检测血浆Nt-pmBNP的含量.结果 血浆Nt-proBNP的含量高于早期心力衰竭预警值的脑梗死患者有32例,阳性率15.1%;脑出血患者有8例,阳性率1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风患者检测Nt-proBNP对预防并发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通过对 2 1例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参数设定、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法  2 1例均植入成功 ,其中单腔ICD 18例 ,双腔ICD 3例。心室起搏阈值 0 3~ 0 9(0 6 8± 0 2 1)V ,R波振幅 5 5~ 2 0 (10 0± 3 8)mV ,除颤阻抗 14~ 73(5 0 2±9 3)Ω ,除颤阈值 5~ 15 (12 5± 4 7)V。随访 3~ 5 7(2 5 3± 11 7)月 ,17例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 ,2例发生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调整参数后未再发生误放电 ,1例出现囊袋血肿 ,经处理好转 ,2例因电池耗竭更换了ICD装置 ,2例死亡 ,其中 1例为自杀 ,另 1例拒绝治疗和随访 ,室颤反复发作死亡。结果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能提高对室性和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降低不适当ICD治疗 ;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9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梅岭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了发酵液中梅岭霉素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C_(18)柱(4 mm×125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8:22),流速1.2mL·min~(-1),检测波长238 nm,室温测定。结果:在1O.2~163.2μg·mL~(-1)范围内梅岭霉素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回归方程为Y=25.44X+2.72。样品的日间 RSD≤1.8%,高中低浓度样品的日内RSD≤2.5%(n=8)。平均回收率为96.9%(n=8,RSD<3.0%)。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简便、稳定,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孙沂  郭涛  隋因  李发美 《药学学报》2003,38(4):283-285
目的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红花中的有效成分腺苷、槲皮素和芦丁同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熔融石英毛细管柱(66.5 cm×50 μm ID,有效长度58 cm)作为分离通道;以50 mmol·L-1硼砂其中含18%甲醇的溶液(pH 9.7)为运行缓冲液;运行电压: 24 kV;毛细管柱温: 20 ℃;检测波长: 210 nm。结果 以利福平为内标,腺苷、芦丁和槲皮素分别在10~160 mg·L-1,100~2 000 mg·L-1和100~1 600 mg·L-1 线性关系良好(R>0.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100.5%, 96.9%~99.5%和99.1%~99.5%; RSD分别为6.5%,5.2%和5.6%(N=5)。结论 此法操作简便快速,回收率及重现性好,可作为红花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对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41例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患者,或者固为肿瘤局部进展(按TNM分期为Ⅲb期),或者因为肺功能差(严重阻塞性肺病),被认为是不能切除性的。先予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光敏剂Photofrin 2mg/kg(或血卟啉5mg/kg,华鼎药业),48和72小时分别在支气管镜下输入630nm红色激光照射;再在B超或CT引导下通过氩氦系统进行经皮冷消融。按症状、肿瘤大小和生存期判断疗效。结果 41例经此种联合疗法治疗后,90.2%的患者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症状积分治疗后明显降低,呼吸困难的改善最为明显;支气管镜复查,发现全部惠者支气管内肿瘤均得到不同程度消融,其中41.5%完全消失;CT复查发现肺内肿瘤CR34.1%,PR41.4%;X线片上,原有肺塌陷的病例中29.6%的塌陷完全消失,70.4%的肺塌陷减轻;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达44和71%。无论光动力抑或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氩氦系统经皮冷消融,能分别消除支气管内、外的病变,两者相辅相成,因而可提高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浓度。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脑外伤患者血糖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 论高压氧治疗能使脑外伤后升高的血糖降低,促进受损伤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998.
真菌诱导子对胡桐悬浮培养细胞产生红厚壳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真菌诱导子对胡桐悬浮培养细胞产生红厚壳素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胡桐叶斑病病菌的分离培养,制成真菌诱导子补加到胡桐细胞悬浮培养基中,考察不同浓度、不同加入时间对胡桐细胞生物量及红厚壳素产量的影响。结果S-I菌株诱导胡桐CR2细胞合成红厚壳素的最佳浓度为60 mg GE·L-1,诱导子在细胞生长静止期初期(即培养d 18)加入对红厚壳素产量影响最大,可使产量提高27%,并促进了红厚壳素向胞外分泌。结论 壳多孢菌的添加能有效提高胡桐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中红厚壳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999.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致假性延髓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致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治疗组采用通关利窍针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 ,均 14次为 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 3日 ,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4 % ,对照组 2 4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治疗组疗效和年龄、病程、病情轻重有关。结论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优于康复训练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 IL - 1β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及血清 IL - 1β含量。结果 脑缺血后 3- 4 8h,脑组织 IL - 1β含量均较正常组和同时段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0 .0 1) ,6 h达高峰 ;针刺治疗后 ,6 h到 4 8h脑组织 IL - 1β含量较同时段缺血组显著降低 (P<0 .0 1) ,但仍明显高于同时段假手术组和正常组 (P<0 .0 1或 P<0 .0 5 )。各组动物血清 IL - 1β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能抑制缺血区脑组织 IL - 1β的合成和分泌 ,从而减轻由 IL - 1β引发的一系列脑缺血损害 ,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