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18篇 |
免费 | 3818篇 |
国内免费 | 20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3篇 |
儿科学 | 726篇 |
妇产科学 | 186篇 |
基础医学 | 2426篇 |
口腔科学 | 647篇 |
临床医学 | 4462篇 |
内科学 | 2744篇 |
皮肤病学 | 463篇 |
神经病学 | 657篇 |
特种医学 | 1368篇 |
外科学 | 3188篇 |
综合类 | 10258篇 |
现状与发展 | 11篇 |
预防医学 | 4644篇 |
眼科学 | 338篇 |
药学 | 4178篇 |
49篇 | |
中国医学 | 3834篇 |
肿瘤学 | 17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501篇 |
2023年 | 515篇 |
2022年 | 1212篇 |
2021年 | 1421篇 |
2020年 | 1228篇 |
2019年 | 691篇 |
2018年 | 697篇 |
2017年 | 967篇 |
2016年 | 704篇 |
2015年 | 1339篇 |
2014年 | 1802篇 |
2013年 | 2249篇 |
2012年 | 3260篇 |
2011年 | 3570篇 |
2010年 | 3200篇 |
2009年 | 2902篇 |
2008年 | 3032篇 |
2007年 | 2855篇 |
2006年 | 2523篇 |
2005年 | 2042篇 |
2004年 | 1375篇 |
2003年 | 1132篇 |
2002年 | 935篇 |
2001年 | 840篇 |
2000年 | 585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1957年 | 8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内皮素-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肌中的表达,探讨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机制. 方法 将208只SD大鼠(220~250 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48)、脑缺血组(n=80)、脑缺血-再灌注组(n=80),测定线栓法制备的脑缺血及再灌注0、6、12、24、48、72 h时点的脑缺血面积、血清ET-1和CK-MB的浓度及心肌中ET-1的含量,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 脑缺血后6 h可见的缺血灶,12 h达到峰值(P>0.05);CK-MB逐渐升高,12 h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P<0.05);血浆ET-1浓度在6 h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心肌ET-1于6 h开始升高,12 h达峰值,而后下降(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面积、CK-MB、心肌中ET-1均于12 h达到峰值,而后下降(P<0.05),血清中ET-1与脑缺血组相似(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在24、48、72 h明显减少(P<0.05),CK-MB在6、12 h明显降低(P<0.05),血清ET-1无变化,心肌ET-1峰值前移,在12、48 h显著性降低(P<0.05). 结论 较面积的脑缺血可继发心肌损伤,ET-1参与腩缺血后继发心肌损伤的过程;脑缺血后再灌注可明显保护脑组织,但加重心肌损伤,ET-1参与此作用. 相似文献
52.
基于荧光偏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FP)原理,建立并应用以β-catenin/TCF4 (T-cell factor 4)相互作用为靶标的小分子抑制剂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获得苗头化合物。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原核表达和分离纯化重组人β-catenin,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nce isothiocyanate, FITC)标记的TCF4多肽为荧光探针,通过优化FITC-TCF4与β-catenin反应浓度,建立并应用靶向β-catenin/TCF4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进行苗头化合物筛选。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进行了重组人β-catenin原核表达与分离纯化。ELISA实验证实了纯化的重组人β-catenin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选用20 nmol·L-1FITC-TCF4和100 nmol·L-1β-catenin,成功建立了Z’因子为0.88的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应用本筛选模型进...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潜能变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MSCs成骨潜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MM患者和正常人的MSCs,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体外成骨诱导后,实时RT-PCR检测其成骨指标的变化,Von Kossa染色测定其钙质沉积,ELISA法检测MM患者和正常人骨髓血清中TNF-α的浓度.MSCs成骨体系中加入TNF-α,2周后检测MSCs成骨指标mRNA表达量及其钙质沉积程度.结果 MM患者的MSCs成骨潜能较正常人降低,其骨髓血清中的TNF-α浓度较正常人高.TNF-α可以抑制MSCs成骨潜能.结论 TNF-α抑制MSCs成骨潜能可能参与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基于风险调整思想计算标准化院内死亡率, 合理评价医院心力衰竭的治疗质量。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20家三甲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入院的1 862例心力衰竭患者病历资料, 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调整模型, 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1 862 例心力衰竭患者中, 87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 院内死亡率为4.67%。不同特征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 不同民族、入院时病情、住院天数、心率及是否患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心肌病、失盐低钠综合征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较大、有疾病史及患肾脏疾病和失盐低钠综合征的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风险较大, 住院天数较长、入院时病情较轻和患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风险较小;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风险调整模型的ROC曲线, AUC为0.80, 95%CI=0.75~0.85, P<0.001;风险调整前, 院内死亡率在医院间的变异范围为0~12.82%, 风险调整后, 医院的排序发生变化, 院内死亡率在医院间的变异范围为2.59%~7.62%。结论 风险调整后, 院内死亡率在医院间的变异减小, 粗院内死亡率和标准化院内死亡率对医院的排序不一致, 调整患者风险因素的标准化院内死亡率能合理地评价医院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海南省不孕不育妇女地中海贫血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突变类型。方法 利用gap PCR及杂交检测试剂盒对334例不孕不育妇女患者进行地贫突变类型的检测。结果 334例不孕不育女性中地中海贫血的总检出率为15.9%, 其中β地贫突变共检出3种类型, 共5例, 检出率为1.5%, 包括β17M/βA及β41-42M/βA各1例, βEM/βA共3例;α地贫检出7种突变类型, 共47例, 检出率为14.1%, 包括-α3.7/-α3.7 共5例, -α3.7/αα19例, -α4.2/-α4.2共1例, -α4.2/αα14例, -α3.7/αα&-α4.2/αα双突变4例, -SEA/-SEA共1例, -SEA/αα共3例;检出1例患者属于α复合β型, 检出率为0.3%。结论 不孕不育妇女患者地贫基因携带率较高, 需严格执行并加强对孕前地贫筛查工作, 以利于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6.
消渴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病宜从三消立论,认为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目前关于消渴病的研究有很多新论,突破了三消分治,提出消渴病当注重从肝论治的观点,回顾了这一观点的理论源流,分析了消渴病从肝论治的生理病理基础,并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了解城市居民退休前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为制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关政策及卫生资源规划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1 567名退休前后5年之内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退休前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退休前男性和女性居民参加各类活动的频率得分分别为(15.72±3.31)和(16.13±2.82)分,而退休后分别为(14.61±2.73)和(15.02±4.22)分;退休后男性居民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频率明显低于退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P<0.001),退休后女性居民较退休前亦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1,P=0.127);在对周围人(包括邻居、同事及陌生人)的信任得分中,男性居民退休前、后分别为(8.60±1.53)和(8.73±1.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4,P=0.235);女性居民退休前、后分别为(8.53±1.52)和(8.73±1.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68,P=0.062);退休前男性居民对外出存在的顾虑因素按所占比重依次为安全因素(41.2%)、健康因素(29.4%)、其他因素(29.4%),退休后依次为健康因素(61.8%)、安全因素(26.5%)、其他因素(11.8%);女性退休前依次为安全因素(42.9%)、健康因素(28.6%)、其他因素(28.6%),退休后依次为健康因素(52.3%)、其他因素(27.3%)、安全因素(20.5%)。结论退休对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大影响,退休后的老人在各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2月,通过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同伴转介等方式招募MSM,建立前瞻性、开放性队列,每隔6个月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结果共686名MSM纳入队列,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0.8±8.4)岁,其中73.9%无配偶,99.2%为汉族,68.7%在本地居住时间>2年,53.6%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研究对象至少参加一次随访的比例为52.8%(362/686),累计随访487.0人年,HIV、梅毒发病率分别为4.93/100人年、8.25/100人年,未发现丙肝阳转病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IV感染相关因素主要有最近12个月内被诊断为性病感染(HR调整=1.77,95%CI=1.19~2.90)和最近6个月内同性肛交时不坚持使用安全套(HR调整=1.84,95%CI=1.14~2.95)。结论苏州市MSM人群新发感染率较高,性病感染和无保护同性性行为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在流感流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7 d移动平均数法寻找流感样病例流行波,分析流行波与流感病毒检出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年龄组流行波中位数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在流感样病例流行中的特征。结果 周流感样病例数与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相关系数为0.46(95%CI=0.29~0.60),4次流行波中有3次流感与流感疫情高度相关;低年龄组人群在季节性流感疫情中率先发病。结论 流感样病例疫情与流感阳性检出率联系密切;在季节性流感流行过程中小年龄组人群是流感疫情控制的重点人群,新型流感出现时当以率先流行的人群为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