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79篇
  免费   3561篇
  国内免费   2169篇
耳鼻咽喉   348篇
儿科学   466篇
妇产科学   198篇
基础医学   2198篇
口腔科学   831篇
临床医学   4323篇
内科学   3125篇
皮肤病学   540篇
神经病学   736篇
特种医学   1521篇
外科学   3066篇
综合类   9731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981篇
眼科学   477篇
药学   4063篇
  46篇
中国医学   3945篇
肿瘤学   1706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1245篇
  2021年   1400篇
  2020年   1291篇
  2019年   657篇
  2018年   757篇
  2017年   979篇
  2016年   738篇
  2015年   1279篇
  2014年   1815篇
  2013年   2185篇
  2012年   3321篇
  2011年   3508篇
  2010年   3182篇
  2009年   2899篇
  2008年   2914篇
  2007年   2854篇
  2006年   2484篇
  2005年   1842篇
  2004年   1367篇
  2003年   1090篇
  2002年   888篇
  2001年   775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肝癌病人血浆和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肝癌病人血浆和肝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 (TM )的表达 ,探讨TM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夹心法检测 45例肝癌和 6例肝良性占位病人手术前后的血浆TM水平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及肝良性占位组织中的T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术前肝癌组血浆TM水平 ( 10 .2± 5 .7)ng/mL明显高于肝良性占位组 ( 6.1± 2 .2 )ng/mL和正常人对照组 ( 5 .7± 1.0 )ng/mL ,P <0 .0 5 ;术前TM血浆水平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组 ( 6.9± 4.5 )ng/mL和多发肝癌结节组 ( 8.1± 4.6)ng/mL明显低于无门静脉癌栓组( 11.4± 5 .6)ng/mL和单发肝癌结节组 ( 11.5± 5 .9)ng/mL ,P <0 .0 5 ;40例肝癌病人肝癌切除术前TM水平( 10 .8± 5 .3 )ng/mL与肝癌切除术后 ( 7.6± 4.2 )ng/mL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肝良性占位组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肝癌组织中TM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人术前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TM表达阴性者 ,P <0 .0 5 ;而术后血浆TM水平两者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肝癌病人血浆中TM水平升高 ,TM水平的高低与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脂多糖诱导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的抑制效应。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于融合状态,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L0 N0);(2)1μg·ml-1脂多糖组(L1 N0);(3)1μg·ml-1脂多糖 0.5μmol·L-1纳络酮组(L1 N0.5);(4)1μg·ml-1脂多糖 1.0μmol·L-1纳络酮组(L1 N1.0);(5)1μg·ml-1脂多糖 2.0μmol·L-1纳络酮组(L1 N2.0)。各组培养液均换成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后,在相应组中加入上述相应终浓度的脂多糖和纳络酮,继续培养2h。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含量。结果L1 N0组中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L0 N0组,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L1 N0.5、L1 N1.0、L1 N2.0组内谷氨酸的含量则随着纳络酮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L1 N2.0组与L1 N0组相比,谷氨酸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络酮能抑制脂多糖刺激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3.
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MRI与SEP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和体感诱发电位以及两者结合在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4只兔按钳夹力的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左后肢为损伤侧,右后肢为对照侧,建立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模型,于伤后1、2、4、8周行MR扫描,同时行双侧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损伤侧24条神经,有23条MR显示异常,诊断正确率95.8%,假阴性率4.17%(1/24);24条损伤侧坐骨神经,有22条SEP显示异常,诊断正确率91.6%,假阴性率8.3%(2/24)。MRI与SEP对神经损伤的正确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与SEP结合起来,24条损伤神经均显示异常,诊断正确率100%。结论:MR与SEP检查可无创、准确地判断神经损伤,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神经损伤的正确诊断率,重复性好,可作为神经损伤的较好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MAGE-A3抗原肽负载对乳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可以在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方法体外培养HLA-A2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并经孵育携带MAGE-A3抗原肽,用以刺激CTL,用3H-TdR渗入法检测抗原肽负载前后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能力(MLR),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DC:T为1:10时,单纯DC组刺激能力显著高于抗原肽负载组DC(DC-P)(P<0.05),但当DC:T低于1:20时后DC-P组刺激能力显著强于单纯DC组(P<0.05).DC-P组和单纯DC组所激发的CTL对细胞株MCF-7,Sk-Br-3,MDA-MB-435s的杀伤活性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细胞株Raji无显著性差异,DC-P组对细胞株MCF-7,Sk-Br-3,MDA-MB-435s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细胞株Raji的杀伤活性.结论负载MAGE-A3抗原肽的DC在体外可以诱导乳腺癌患者特异性的CTL免疫应答,为临床以DC为基础的过继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D2-43病毒E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的展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登革2型病毒43株(D2—43)的E基因,探索利用酵母表面展示系统建立DNA改组筛选平台的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获得D2-43的E基因,将该基因亚克隆至T载体后,再克隆至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I,于酿酒酵母EBY100中利用半乳糖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FACS进行检测。结果:酵母表面展示产物可与D2-43的腹水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在半乳糖诱导后24h,展示E蛋白的酵母细胞百分数达22.07%。结论:本研究为建立基于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DNA改组筛选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由于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很低,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用于改善心功能及心肌活力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有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动物实验中用于心肌移植的细胞有胚胎心肌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内皮干细胞、肝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其中成肌细胞移植用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已有临床报道,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7.
肝细胞癌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各种方法治疗后的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7%左右.全世界每年由于肝细胞癌所致的死亡人数可达60万。既往肝癌疗效极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早期诊断困难,随着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选,CT、MRI及PET等影像技术的提高,目前已能精确诊断并定位0.5cm左右的早期肝癌。而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理解。因此,近年肝癌的诊断及治疗有了很大提高,对传统的治疗手段不断也有新的认识.基于生物学研究的进步而发展的生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复习有关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文献,作一总结。结果:使用人工合成三肽序列(RGD)的多肽、生长因子、心房利钠因子和人工肾小管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这些新的治疗可望改善急性肾衰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9.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顽固性疼痛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顽固性疼痛病因及预防治疗。方法 将同期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顽固性疼痛率为9.02%(12/133),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疼痛率为8.61%(18/209)。无张力疝修补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相比,术后顽固性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并不一定减少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顽固性疼痛,手术规范操作是预防的关键,治疗应先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0.
姜树军  胡三觉 《医学争鸣》1994,15(2):112-115
作利用复合致痛剂引起大鼠尾部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持续性放电模型,经股静脉注入吗啡(4mg/kg),显抑制PMN持续性放电。吗啡抑制PMN放电50%的潜伏期为10±4.5min,抑制时程超过30min。纳络酮1mg/mg iv,可翻转吗啡的抑制作用。在慢性吗啡耐受大鼠,吗啡几乎失去其抑制作用。吗啡引起的PMN放电数变化不呈一致关系。小剂量吗啡(1mg/kg)注入支配感受野皮肢的尾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