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77篇
  免费   10444篇
  国内免费   6425篇
耳鼻咽喉   819篇
儿科学   1983篇
妇产科学   867篇
基础医学   7844篇
口腔科学   1977篇
临床医学   12789篇
内科学   10467篇
皮肤病学   1126篇
神经病学   3036篇
特种医学   37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8806篇
综合类   24447篇
现状与发展   34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10053篇
眼科学   1994篇
药学   11949篇
  151篇
中国医学   9560篇
肿瘤学   5860篇
  2024年   503篇
  2023年   1602篇
  2022年   4136篇
  2021年   5137篇
  2020年   4338篇
  2019年   2740篇
  2018年   2811篇
  2017年   3351篇
  2016年   2635篇
  2015年   4473篇
  2014年   5612篇
  2013年   6492篇
  2012年   9078篇
  2011年   9881篇
  2010年   8036篇
  2009年   6758篇
  2008年   7236篇
  2007年   6844篇
  2006年   6093篇
  2005年   4982篇
  2004年   3443篇
  2003年   2909篇
  2002年   2265篇
  2001年   1736篇
  2000年   1362篇
  1999年   793篇
  1998年   378篇
  1997年   386篇
  1996年   299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7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28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15篇
  1954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血红素氧合酶-1与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1],且脑出血后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探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改善脑出血病情及预后是十分必要的。大量研究表明自发性脑出血后造成的脑损伤存在多种机制[2]:早期血肿机械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122.
高果糖诱导IR大鼠模型血清脂质代谢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高果糖膳食对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高果糖膳食(果糖占总热量34.5%)诱导并经钳夹技术证实建立胰岛素抵抗(IR)大鼠模型,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生化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结果:高果糖膳食喂养4周后,实验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由(11.5±0.6)mg/kg·min-1下降至(6.6±0.4)mg/kg·min-1(P<0.01);血清FFA由(0.45±0.09)mmol/L增至(0.78±0.19)mmol/L(P<0.01);TG由(0.54±0.10)mmol/L增至(0.96±0.22)mmol/L(P<0.01);TC由(1.96±0.32)mmol/L增至(2.42±0.21)mmol/L(P<0.01).结论:高果糖膳食可导致机体严重IR,是建立IR大鼠模型的有效手段;该模型同时伴有血清脂代谢各相关指标的明显异常,血脂的变化既是IR的结果,也是IR向纵深发展的原因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3.
应用和推广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体会(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分析、认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在烧伤创疡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应用MEBT/MEBO观察烧伤创疡创面的再生修复变化。结果:MEBT/MEBO治疗77种创疡疾病冶愈率达92%以上,有效率达100%。结论:MEBT/MEN)治疗慢性体表性溃疡及皮肤病性皮肤损伤、感染性溃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4.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与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2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诊治情况,探讨其骨折分类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5.
颅骨钻孔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颅骨钻孔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 总结分析血量在 30ml以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60例经微创手术治疗的情况及预后 ,并设传统开颅手术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 60例中 ,总有效率达 83 % ,其中完全恢复生活能力和部分恢复生活能力占 48.3 %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近年来产生了一些用于分析基因表达数据的聚类算法,却很少有关于评价聚类算法方法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尝试建立一个定量的评价基因表达数据聚类结果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价聚类结果的方法,利用我们提出的实验均方误差F值对几个常见的聚类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利用F值对类质量的评价和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类进行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 实验均方误差F值可以定量地评判用于基因表达数据的聚类算法。  相似文献   
127.
脑血管意外尿失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引起尿失禁的可能机制。方法对42例诊断为脑血管意外伴有尿失禁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静止期尿道压测定、充盈期及排尿期膀胱尿道功能测定)并按Burney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病变部位、脑血管意外性质和病变半球侧与尿动力学的关系。结果42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者31例(73.8%):其中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19例(45.2%),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3例(7.1%),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9例(21.4%);逼尿肌反射减低,外括约肌协调者11例(26.2%);无逼尿肌功能正常者。发生膀胱顺应性减低5例(11.9%),发生尿感缺失者11例(26.2%)。初感尿容量(140.00±46.97)ml;膀胱最大容量(293.20±60.71)ml;最大尿道闭合压(65.14±19.83)cmH2O。逼尿肌最大收缩力(Pdetmax)为(60.98±31.11)cmH2O;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为(35.98±17.46)cmH2O;逼尿肌收缩时间(Tcon)为(86.07±36.09)sec;最大流量(Qmax)为(9.02±5.62)ml/s。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其发病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皮层多灶以及额顶叶,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无明显差异,左右半球病变对尿动力学也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尿失禁的尿动力学异常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部分出现逼尿肌反射减弱,但感觉正常,感觉缺失者较少见;外括约肌功能以无抑制性松弛为主,其次为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少数出现不协调;较少出现膀胱顺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组前列腺癌患者5例。年龄61 ̄83岁,平均70.4岁。临床分期T2bN0M0者2例,T3aN0M0者3例。Gleason评分6分者2例,7分者1例,8分者2例。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5 ̄17.5ng/ml。T3a期患者植入治疗前先行内分泌治疗。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操作。术后观察PSA水平变化,连续3次PSA升高即为生化复发,观察术后尿路和直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18个月,PSA均明显下降,PSA为0.1ng/ml者3例,0.01ng/ml者1例,0.04ng/m1者1例。5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但6个月后逐渐好转。4例术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术后3个月均好转。未发现尿失禁、直肠溃疡等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确切,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29.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了解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 ,为保障其工作者的健康和改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 ,按照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规范要求 ,对 2 0 0 2年广东省999例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工龄增加 ,放射工作人员眼科检查的异常率增加。血液常规检查和细胞遗传学指标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及眼晶状体混浊率 ,部分组间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微核率的异常率 >15年组是 <5年组的 5 2倍 ,是 5~ 15年组的 1 4倍 ,女性微核率异常率 >15年组是 <5年组的 3 3倍 ,是 5~15年组的 2 5倍。结论 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 ,重点保护暴露工龄较长的放射工作人员 ,以减低放射对该人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 (hESCs) and hypertrophic scar or keloid. Methods Improved collagen Ⅳ-coated adhesion methods was used to isolate and culture the epidermal stem cells after neutral protease selectively digested the dermo-epidermal junctions. After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and expanded in vitro, and passage 3 hESCs were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GF-β1 (0.1, 5.0, and 10.0 ng/m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cells were meseasured by HE, Mass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n the days 3 and 7,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induced by TGF-β1 for 3 and 7 days, the morpholo-gy of the epidermal stem cell (hESCs) was changed into fusiform shape, similar to fibroblasts. 70 % ofthe cell which was induced by TGF-β1 were blue stained in the cytoplasm by Masson stain, which is the distinctive method for collagen, suggesting collagen appeared or increased in the cells. The collagen concentrations in supernatants of hESCs were 0.4150±0.0014, 0.3380±0. 0020, and 0.3870±0.0020,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0.0780±0.0025) and normal skin fibro-blast group (0.15004±0.0051) (P<0.05).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positive rates of these cells for anti-vimentin staining were more than (95.00±1.20)% in experiments and (5.70±0.20)%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iantion of hESCs induced by TGF-β1 into fibro-blasts indicates that hESC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trophic scar and kelo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