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73篇
  免费   5403篇
  国内免费   3685篇
耳鼻咽喉   572篇
儿科学   982篇
妇产科学   247篇
基础医学   3991篇
口腔科学   1089篇
临床医学   5891篇
内科学   5468篇
皮肤病学   462篇
神经病学   1608篇
特种医学   21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5085篇
综合类   14936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677篇
眼科学   794篇
药学   6427篇
  67篇
中国医学   4645篇
肿瘤学   2828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603篇
  2022年   1580篇
  2021年   2108篇
  2020年   1906篇
  2019年   1198篇
  2018年   1190篇
  2017年   1537篇
  2016年   1255篇
  2015年   2077篇
  2014年   2726篇
  2013年   3256篇
  2012年   4563篇
  2011年   4604篇
  2010年   4165篇
  2009年   3771篇
  2008年   3896篇
  2007年   3786篇
  2006年   3483篇
  2005年   2750篇
  2004年   2561篇
  2003年   2656篇
  2002年   2244篇
  2001年   1915篇
  2000年   1257篇
  1999年   519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71.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对肺癌切除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60例肺癌和10例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的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在60例肺癌中有16例(26.7%)肺癌支气管切缘和30例(50.0%)肺癌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肺癌切除组织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为小细胞癌(100%)最高,次为鳞癌(70%)、腺鳞癌(60%)、腺癌(40%).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有关.Ⅲ期(72.7%)最高,其次为Ⅱ期(58.3%),Ⅰ期(25.5%).术后随访3~8个月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10例(62.5%)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术后无残端癌复发.肺癌组织p53及端粒酶阳者中有20例(66.7%)在随访中发现癌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中未发现癌复发转移.结论检测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切除后的"分子边界",可作为早期预测肺癌术后残端复发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72.
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对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去白细胞输血对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的作用。方法 分析近 3年有输注红细胞记录的全部病历 ,根据输注的红细胞制品是否去除白细胞分为去白细胞输血组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组 ,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受去白细胞显著影响 (P <0 0 5 )的项目 ,比较这些项目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去白细胞输血组的手术并发症、非手术并发症、院内感染率、输血反应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普通输血组 (P <0 0 5 ) ,单纯输注红细胞组 3项参数优于混合输注组 (P <0 0 5 )。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地优化临床治疗 ,促进临床医疗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73.
颞下窝咽侧区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寻求颞下窝咽侧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手术途径。方法1978~2002年我院手术治疗颞下窝咽侧区肿瘤75例。手术采用4种进路:①颌下进路。②截断下颌骨颌下联合进路。③耳前颌下进路。④经上颌窦前外进路。绝大多数采用第1种手术入路。恶性肿瘤术后行放疗或化疗;继发性肿瘤在切除原发性肿瘤的同时予以切除。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无并发症。良性肿瘤38例术后6个月~18年(其中26例超过5年以上),1例复发。恶性肿瘤37例中,12例死亡,5例失访,余20例观察3~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①颞下窝咽侧区肿瘤CT扫描及针吸细胞病理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手段。②颌下进路是该区肿瘤较好的手术途径。③术中彻底止血、尽可能消灭死腔及负压引流对预防切口感染和预防呼吸道阻塞都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974.
目的 探讨喉硬结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1年 5月~ 2 0 0 2年12月收治的 4 3例经病理证实的喉硬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  4 3例中声嘶 4 3例次、呼吸困难 19例次。喉部病变以萎缩期为主 2例 ,肉芽肿期为主 35例 ,瘢痕期为主 6例。主要病变局限于声门区 13例 ,局限于声门下区 1例 ;累及声门上区和声门区 18例 ,累及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8例 ,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均受累 3例。采用抗生素治疗 2 4例 ,手术治疗 7例 ,放射治疗 2例。采用抗生素治疗 2 4例中 ,18例治愈 ,另 2例复发后再进行抗生素治疗治愈 ;2 4例中 4例伴 2度或 3度喉阻塞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1例伴 2度喉阻塞的肉芽肿期患者采用手术和抗生素结合的方法治愈。 6例伴喉狭窄的瘢痕期患者通过手术成形治愈。 1例采用放射治疗后 4年复发 ,1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放射治疗与抗生素结合的方法治愈。结论 硬结病可侵犯喉部导致发声困难和喉阻塞 ,抗生素治疗对多数喉硬结病患者有效 ,治疗后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对喉硬结病导致瘢痕性喉狭窄的患者需手术成形。  相似文献   
975.
腭扁桃体中β-防御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人β 防御素 (hBD) 1,2mRNA在慢性扁桃体炎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腭扁桃体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0例扁桃体炎组和 8例正常对照组中hBD 1和hBD 2mRNA的表达。结果 :hBD 1mRNA在扁桃体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有表达 ,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hBD 2mRNA在正常对照组中仅有微弱表达 ,而在扁桃体炎组中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5 )。结论 :扁桃体通过表达hBD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6.
固视野检查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功能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视野检查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方法:用视野弧计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进行固视野检查。结果:眼球运动不足为-4时,固视野在0°-15°之间:眼球运动不足为-3时,固视野在18°~28°之间;眼球运动不足为-2时,固视野在28°-38°之间;眼球运动不足为-1时,固视野在40°~43°之间;眼球运动正常时,固视野为45°~50°。结论:固视野检查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能准确而直观地显示各个方向眼球活动受限程度。  相似文献   
977.
眼球内异物玻璃体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球内异物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各种眼球内异物 6 2例 6 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 5 8例 ,女 4例 ,年龄 8~ 4 6岁 ,平均 2 3岁。除 1例 1眼采用扁平部巩膜切口 ,磁铁吸出异物外 ,其余 6 1例 6 3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 0 .0 2作为功能成功的标准 ;术后视力<0 .0 2 ,眼球结构完整 ,作为解剖成功的标准 ,视力≥ 0 .0 5作为脱盲成功的标准。结果 所有眼球内异物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共有 10眼发生眼内炎 ( 15 .6 3% ) ,随访 3~ 36月 (平均 12 .5月 ) ,最终视力 <0 .0 2者 14眼 ,≥ 0 .0 2者 5 0眼 ,≥ 0 .0 5者 36眼 ,≥ 0 .10者 2 5眼 ,≥ 0 .30者 6眼 ,≥ 0 .5 0者 10眼。功能成功率 (VA≥ 0 .0 2 )为 78.79% ,解剖成功率 (VA <0 .0 2 ,眼球结构完整 )为 93.75 % ,总脱盲率 (VA≥ 0 .0 5 )为5 6 .2 5 % .结论 眼内异物的治疗最好采用玻璃体切割术 ,强调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978.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预防后发障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预防后发障的方法。方法 对 46例 ( 4 6眼 )先天性白内障 ,以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的注吸I/A系统吸净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 ,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 (A组 ) ,同期施行的3 2例 ( 3 2眼 )先天性白内障 ,以同样的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 ,进行单纯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不做前段玻璃体切除 ,作为对照组 (B组 )。术后随访 2年以上。结果 后发障发生的情况 ,A组 2眼 ( 4 4% ) ,B组 7眼 ( 2 1 9% )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均未发现眼底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9.
眼眶外伤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眼眶外伤的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5例眼眶外伤均行眼眶横断位及部分行冠状位扫描CT检查。结果 55例全部呈现眶壁骨折。有的尚伴有邻近部位或颅脑的损伤及骨折。尚有眼球突出、复视、视力丧失等表现。结论 眶CT改变和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眼外伤后应及时施行眼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2年6月经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手术采取玻璃体切除、剥离视网膜前膜、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及眼内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等方式。结果随访期为12~39月,平均22月。随访时视网膜复位29眼,占93.55%。有27眼(占87.11%)视力提高,其中≥0.1者22眼,最好视力为0.8。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使眼内病变复杂,易致严重PVR。应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可使视网膜得以有效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