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784篇 |
免费 | 11179篇 |
国内免费 | 61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76篇 |
儿科学 | 1434篇 |
妇产科学 | 628篇 |
基础医学 | 8526篇 |
口腔科学 | 2302篇 |
临床医学 | 12021篇 |
内科学 | 10428篇 |
皮肤病学 | 938篇 |
神经病学 | 3423篇 |
特种医学 | 38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9604篇 |
综合类 | 24248篇 |
现状与发展 | 26篇 |
一般理论 | 6篇 |
预防医学 | 9736篇 |
眼科学 | 1970篇 |
药学 | 11092篇 |
180篇 | |
中国医学 | 8541篇 |
肿瘤学 | 60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1622篇 |
2023年 | 1972篇 |
2022年 | 4279篇 |
2021年 | 5301篇 |
2020年 | 4541篇 |
2019年 | 3104篇 |
2018年 | 2897篇 |
2017年 | 3395篇 |
2016年 | 2883篇 |
2015年 | 4618篇 |
2014年 | 5736篇 |
2013年 | 6198篇 |
2012年 | 9132篇 |
2011年 | 9478篇 |
2010年 | 7604篇 |
2009年 | 6574篇 |
2008年 | 7089篇 |
2007年 | 6324篇 |
2006年 | 5638篇 |
2005年 | 4555篇 |
2004年 | 3078篇 |
2003年 | 2523篇 |
2002年 | 1860篇 |
2001年 | 1534篇 |
2000年 | 1333篇 |
1999年 | 765篇 |
1998年 | 354篇 |
1997年 | 312篇 |
1996年 | 272篇 |
1995年 | 225篇 |
1994年 | 164篇 |
1993年 | 131篇 |
1992年 | 107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Lamivud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hepatitis B s-antigen seropositive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innie Yeo Paul K S Chan Wing M Ho Benny Zee Kwok C Lam Kenny I K Lei Anthony T C Chan Tony S K Mok Jam J Lee Thomas W T Leung Sheng Zhong Philip J Johnso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22(5):927-934
PURPOSE: For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activation is a well described complication resulting in varying degrees of liver damag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antiviral agent lamivudin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HBV reactivation and diminish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during chemotherapy. PATIENTS AND METHODS: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his nonrandomized study. The prophylactic lamivudine group consisted of 65 patients in a phase II study who were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before and until 8 weeks after discontinuing chemotherapy. The historical controls consisted of 193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hemotherapy without prophylactic lamivudine. Significant prognostica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BV reactivation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data from the controls.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s, lymphoma and anthracycline usage were factors identifi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activa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in mos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in the prophylactic lamivudine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atients with lymphoma and receiving anthracyclines. In the prophylactic lamivudine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HBV reactivation (4.6% v 24.4% in the controls; P <.001), fewer incidences of hepatitis (17.5% v 44.6%; P <.0001) that were less severe (4.8% v 18.7%; P =.0005), and less disruption of chemotherapy (15.4% v 34.6%; P =.0029). The reduction in overall mortality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CONCLUSION: Prophylactic lamivudi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HBV reactivation and the overall morbidity of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82.
83.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 对204例食管癌根治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各主要临床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204例食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8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3.6%。胸中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8.0%,胸上段癌和胸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0%和26.9%。髓质型和溃疡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和56.0%,除缩窄型外其他类型转移率最高者为21.4%。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4.3%,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8.4%。浸润至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浸润至浅肌层、深肌层、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45.6%和48.8%。以上四种因素中前后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率与年龄无关,也不随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男性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当肿物为髓质型和溃疡型时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国产、进口乌拉地尔对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为国产乌拉地尔组、进口乌拉地尔组和对照组。三组病人麻醉诱导均相同。术毕当病人符合拔管指征时 ,静注乌拉地尔 0 4mg/kg ,或等量生理盐水 (对照组 )。观察记录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 1分钟、5分钟的SP、DP、HR ,并计算SP与HR的乘积RPP。结果 :对照组拔管后SP、DP、HR、RPP均较拔管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尤以拔管时至拔管后 1分钟为著 (P <0 0 1)。围拔管期两组乌拉地尔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非常相似 ,SP、DP较拔管前均无明显变化 ,而HR则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SP、DP和RPP的变化均明显降低(P <0 0 1)。结论 :国产乌拉地尔与进口制剂具有同等的降压效能 ,可削弱拔管期高血压反应 相似文献
85.
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缓慢出血等是导致病人死亡或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学成像技术,包括CT、MRI、PET、超声等还无法对出血的过程进行长期、连续的床旁监测和监护。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以目标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廉价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不使用核素或射线,无毒无害,因而可以成为对病人进行长期、连续图像监护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物理模型的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FMMU V3),包括具有32个银复合电极的物理模型、采用DDS技术的恒流激励源、高精度信号检测模块、驱动测量模式程控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字I/O模块和高精度多路电源模块。该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测量数据经100次迭加后,测量精度在小信号时为1.0%,大信号时为0.1%。采用外触发DMA方式采集一组成像数据(32 X 31个)的时间小于1秒,基本满足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动态成像要求,并给出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初步动态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86.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诱导大鼠脑膜核因子-κB表达增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偏头痛大鼠模型不同时相脑膜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照组、GTN iv 后0.5,1.0, 1.5, 2.0, 4.0 h组脑膜NF-κB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采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相应时间点脑膜核NF-κ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GTN iv后0.5 h即出现大鼠脑膜NF-κB核阳性反应和核NF-κB蛋白表达量增高,1.5 h核NF-κB蛋白表达量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至4 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TN iv后早期脑膜呈时限性核NF-κB蛋白表达增强,提示NF-κB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88.
89.
用pH值敏感荧光探针Snaflcalcein-AM标记体外培养48小时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570型粘附式细胞仪观察巨噬细胞在对刀豆素A进行受体介导内吞过程中细胞内pH值的变化。结果显示,开始内吞后细胞内pH值即降低,内吞进行到第5分钟细胞内pH值降到最低,在此后的6分钟内均维持于这一较低水平。本法灵敏度高,简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无损伤观察活细胞或细胞器pH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
浅析开展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精神 ,积极开展护理学高等教育以适应医学和护理学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 ,我国的护理教育经过结构调整 ,已形成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 ,但是中专教育仍占较大的比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中专教育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已难以适应新的岗位。开展护理高等职业教育 ,按照现代护理岗位或岗位职务群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规划教育全过程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护理人才。同时为目前在岗的数以千万计的接受过中专或中等职业教育的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