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11篇
  免费   11129篇
  国内免费   6654篇
耳鼻咽喉   1080篇
儿科学   1945篇
妇产科学   703篇
基础医学   8701篇
口腔科学   1831篇
临床医学   13266篇
内科学   12003篇
皮肤病学   1056篇
神经病学   3708篇
特种医学   40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9749篇
综合类   25953篇
现状与发展   23篇
一般理论   11篇
预防医学   11356篇
眼科学   2196篇
药学   12261篇
  164篇
中国医学   9128篇
肿瘤学   6351篇
  2024年   503篇
  2023年   1525篇
  2022年   3906篇
  2021年   4948篇
  2020年   4169篇
  2019年   2888篇
  2018年   2840篇
  2017年   3465篇
  2016年   3002篇
  2015年   4720篇
  2014年   6105篇
  2013年   6856篇
  2012年   9607篇
  2011年   10160篇
  2010年   8491篇
  2009年   7290篇
  2008年   7712篇
  2007年   7379篇
  2006年   6713篇
  2005年   5539篇
  2004年   4005篇
  2003年   3606篇
  2002年   2904篇
  2001年   2299篇
  2000年   1677篇
  1999年   892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300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腔内三重双J管引流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三重双J管引流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 方法 2000年3月~2003年6月,对27例输尿管狭窄采用输尿管腔内置入3根相同大小的双J管引流,术后留置10~12周. 结果 27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8个月.26例拔管后无腰胀、发热等症状.IVP示引流通畅,患肾积水排空好,无输尿管狭窄.1例术后6个月复查IVP,肾积水仍无改善,改开放手术.本组治疗成功率96%(26/27). 结论腔内三重双J管引流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3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和1例肠神经节缺失导致小肠无功能患者施行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受者HLA配型均有4个以上抗原相合,供肠均取自回肠末端,长度为(150±10)cm,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采取抗凝、改善微循环、输注人白蛋白等措施调控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出血,给予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头孢三代为主的抗生素、更昔洛韦以及氟康唑预防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并注重对体表易感染部的消毒和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早期给予谷氨酰胺,尽早将营养支持治疗过渡为肠内营养,以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d,1例患者发生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1例术后5 d移植肠系膜根部出现血肿,手术清除血肿。2例消化道分泌物及大便中发现真菌生长,给予氟康唑治疗后好转。4例在术后20 d左右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加大FK506的用量,并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患者,2例获得长期存活,至今分别存活6年8个月和3年2个月,另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35 d因感染死亡。结论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较多,与小肠的生理结构有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成功防治是临床小肠移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CRP)水平的影响及其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方法:4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注射液,0.6g/d;治疗组23例,入院后立即给予降纤酶10IU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1.5h滴完,第3、5天各给予降纤酶5IU,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14天的血清s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2组sCRP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血清sCRP水平和治疗前、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14天sCRP水平分别为(7.73±2.16)、(2.92±2.24)mg/L,对照组分别为(10.18±3.16)、(4.66±2.42)mg/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为(10.68±4.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81±4.86)分](P<0.01)。结论:降纤酶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4.
95.
外语学习软件界面的设计除了应注意实现软件功能的技术因素、表现媒体的物理性状以及信息内容的学科把握 ,还应对软件界面的内容组织方略、交互通达方式、语用认知功能等方面提出要求。界面设计的出发点 ,应该是学生、学习任务及其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根据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任务和内容分析来确定目标和步骤。外语教学应以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学习策略能力为目标 ,界面设计应以此为据选择表现媒体、结构层次、交互方式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6.
理顺功能关系、理清业务流程是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功能建模是理顺功能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研究现有的各种功能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以IDEF0模型方法为基础,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功能建模方法。通过建立功能、数据和约束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拉米夫定组 43例 ,孕 2 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d。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 7% ) ,P <0 0 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8.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环孢素A(CsA)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1例患者均行肾活检检查 ,其中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MsPGN) 13例 ,膜性肾病 (MN) 6例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MPGN) 2例。采用皮质激素和CsA联合治疗 ;CsA初始剂量 5mg·kg-1·d-1,3个月后适当减量 ,疗程 1年以上。强的松开始剂量 1mg·kg-1·d-1,8周后逐渐减量 ,疗程也在 1年以上。结果 :CsA联合皮质激素 ,使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定量下降 ,血清白蛋白上升 (P<0 .0 1)。 13例系膜增殖性病变患者中 4例在第 4周起效 ,11例获完全缓解。 6例MN患者中 ,3例第 8周见效 ,4例获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膜增殖性肾炎患者 1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治疗前后肾功能无变化。结论 :CsA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对于CsA的适应症、治疗时间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
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最佳指标——血、尿渗透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渗透量的临床应用及其与尿比重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0.
Between March 1984 and February 1991, six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in Taiwan. The indications for transplantation were Wilson's disease (5 patients) and biliary atresia (1 patient). Donors and recipients were matched only for size and ABO blood group compatibility, and the recipient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out the use of a venovenous bypass.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by end-to-end hepatic artery anastomosis (4), thoracic aortic conduit (1), or interposition of an iliac artery graft (1), whereas biliary reconstruction was accomplished by a choledochocholedochostomy using a T-tube stent (4) or a choledochocholedochostomy using an external cholecystostomy without stenting (2). Biliary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ree patients, and all required additional surgery.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donor-liver cold ischemia, operating time, and blood loss during surgery were 7 h and 50 min (range, 4.5–9 h), 13.5 h (range, 11.8–17h), and 4,385 ml (range, 750–12,000 ml) respectively. Th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s included a cyclosporinsteroid combination (n=2) and a triple-drug combination (n=4). All except one of the surviving patients experienced at least one rejection episode that was reversed by a methyl-prednisolone bolus and/or recycle.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primary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that responded well to Ganciclovir treatment. Two of the patients died, one of injuries sustained in a traffic accident 3 yea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other of massiv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The overall survival value at 3 months was 83%, and th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3 months to 7 years. All of the survivors have achieved complete rehabilitation and currently enjoy an excellent quality of life with normal liver function. Althought the present study involved a small number of cas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a high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acceptable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cost in an Asian setting. The extreme shortage of donor organs is currently the most important obstacle limiting the application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Taiwan.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Taipei, 3–4 February 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