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85篇
  免费   3111篇
  国内免费   2244篇
耳鼻咽喉   255篇
儿科学   588篇
妇产科学   181篇
基础医学   1839篇
口腔科学   686篇
临床医学   3933篇
内科学   2545篇
皮肤病学   241篇
神经病学   730篇
特种医学   1279篇
外科学   3115篇
综合类   8586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722篇
眼科学   528篇
药学   4074篇
  52篇
中国医学   3186篇
肿瘤学   1291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1048篇
  2021年   1258篇
  2020年   1159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631篇
  2017年   890篇
  2016年   772篇
  2015年   1266篇
  2014年   1588篇
  2013年   2069篇
  2012年   2998篇
  2011年   3124篇
  2010年   2771篇
  2009年   2540篇
  2008年   2585篇
  2007年   2434篇
  2006年   2256篇
  2005年   1615篇
  2004年   1211篇
  2003年   1006篇
  2002年   749篇
  2001年   742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细粒棘球蚴95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克隆细粒棘球蚴95(Eg95)抗原基因,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细粒棘球蚴抗原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提供材料。方法:应用PCR方法从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抗原基因,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测序确定其正确性。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Eg95抗原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上,根据选择标记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到阳性克隆,通过酶切分析和PCR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测序确定序列。结果:测序表明所有pET28-Eg95阳性克隆均为正确连接95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结论:pET28-Eg95可以进一步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致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受者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C57BL/6小鼠(H-2b)为受鼠, BALB/c小鼠(H-2d)为供鼠,建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实验组),移植当天受者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以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仅行γ射线全身照射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的正常C57BL/6小鼠为对照。实验组存活小鼠在移植后第28天分别接受致敏供鼠淋巴细胞输注(n=8)、未致敏供鼠淋巴细胞输注(n=8),另有6只不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移植后检测受者异基因嵌合率,观察GVHD的发生情况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行供受者间以及供受者与第三方小鼠(昆明鼠)间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实验组受鼠SRY基因均为阳性,嵌合率为(30.881±3.962)%。DLI后,接受未致敏DLI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GVHD,死亡3只(7.5%,3/8),而接受致敏DLI者无明显GVHD及死亡者。移植后45 d,接受致敏DLI者的CD8 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正常C57BL/6小鼠(P<0.05),而接受未致敏DLI者的CD8 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移植后60 d,接受DLI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接近正常(P>0.05);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持续低于正常对照(P<0.05)。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对供者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均下降(P<0.01),以接受致敏DLI者最明显,而对昆明鼠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维持正常水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致敏供者的淋巴细胞能促进受者的免疫功能重建,并可减少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基于胶质瘤增强T1加权成像(enhancement T1-weighted image,T1WI+C)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Ki67指数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结果为胶质瘤并经免疫组化测定Ki67指数的患者113例,随机按约8∶2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通过MRIcroGL软件手绘胶质瘤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Python中pyradiomics模块获得1 338个影像特征,通过t检验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算法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最佳特征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建立Ki67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与模型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T1WI+C图像提取1 338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6个与胶质瘤Ki67指数密...  相似文献   
104.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9属于BMP家族,具有介导间充质干细胞、肌肉细胞和前成骨细胞等成骨分化的能力,还可以促进软骨形成。BMP-9诱导成骨分化的机制与传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4、BMP-7 等)不完全相同。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余BMP(如BMP-2、BMP-4、BMP-7等)。且传统的BMP 抑制剂Noggin对于BMP-9促成骨分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本文对BMP-9的结构和受体、成骨分化的作用和信号机制,以及成软骨分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5.
背景 脑卒中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健康体检纵向数据累积了大量的健康信息,由于缺失数据多、样本量小等诸多问题,导致其利用率低、重要信息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进而对常见慢性病的有效防控等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的 基于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探讨体检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因素,为慢性病风险因素分析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使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健康医学中心2008—2015年的体检资料。随访情况:以首次发生脑卒中为结局事件,发生结局事件立即停止随访;若未发生,到2015年体检信息收集完成后结束随访;体检间隔时间为1年。依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纵向观察变量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指数(BMI)和收缩压(SBP)。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情况对脑卒中结局事件的影响;采用贝叶斯多变量联合模型,分析随访过程中TC、TG、LDL-C、HDL-C、BMI和SBP的纵向变化轨迹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4例研究对象,1 581条纵向随访记录,平均随访时间为...  相似文献   
106.
段文江  陈勇  丁一  刘国印 《西部医学》2023,35(8):1152-1157
探讨血清炎性因子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骨折患者,均予以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分为延迟愈合组(37例)和正常愈合组(61例)。分别于骨折后1、4、8、12周采集患者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人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骨生化代谢指标水平,并采用Pearson分析骨生化代谢指标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 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愈合组(P<0.05),且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延迟愈合组炎症因子水平波动较正常愈合组更明显(P<0.05)。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BGP、PINP、ALP、IGF-1等骨生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各时间点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骨折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BGP水平逐渐升高并高于正常愈合组,血清IGF-1水平逐渐升高但低于正常愈合组,骨折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PINP水平低于正常愈合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BGP呈正相关(r=0.523,P<0.001),与血清IGF-1呈负相关(r=-0.467,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骨折8周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曲线下面积高于0.7,提示其具有较好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对骨折延迟愈合诊断的灵敏度更高(P<0.05)。结论 延迟愈合骨折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指标水平随骨折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波动明显,且术后8周时血清炎症因子对预测骨折延迟愈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膝关节镜引导微创复位内固定术的有效性,以及对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0例,以抽签法的形式将其分:60例切开组,60例关节镜组。切开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固定手术治疗,关节镜组行膝关节镜引导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不同时间段两组疼痛评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①关节镜组膝关节恢复总优良率91.67%高于切开组66.67%,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3684,P<0.001)。②手术结束当天,关节镜组疼痛评分为:(8.95±0.76),切开组(8.86±0.68),经过对比组间无差异(T=0.6835,P=0.4956);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无差异(P>0.05);手术后第四周、十二周的关节镜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42±0.55)、(1.09±0.27),低于切开组的(6.03±0.58)、(2.40±0.55),组间存有差异(X2=15.0621,P<0.001;X2=16.5615,P<0.001)。③ 关节镜组骨折愈合时间(3.20±0.30)月,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65±1.47)d,手术中出血量(79.06±6.65)ml,切口长度(7.20±2.98)cm均优于切开组(5.60±0.77)月,(7.20±2.29)d、(99.67±7.42)ml、(15.44±4.71)cm,组间具有差异(T=22.4961;P<0.001;T=10.1051;P<0.001;T=16.0223;P<0.001;T=11.4517;P<0.001)。④ 关节镜组出现的不良反应3.33%低于切开组25.00%,组间具有差异(X2=11.5820,P<0.001)。结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膝关节镜引导微创复位内固定术,可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8.
Globoid cell leukodystrophy (GLD, Krabbe disease) is a severe demyelinating disease caused by a genetic defect of beta-galactocerebrosidase (GALC). To date treatment to GLD is limited to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by means of gene therapy in twitcher mouse, an authentic murine model of human GLD, showed significant but only marginal improvements of the disease. To clarify whether the introduction of GALC could provide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oligodendrocytes in GLD, we transduced twitcher oligodendrocytes by stereotactically injecting recombinant retrovirus encoding GALC-myc-tag fusion gene into the forebrain subventricular zone of neonatal twitcher mouse. In vivo effects of exogenous GALC on twitcher oligodendrocytes were studied histologically by combined immunostaining for the myc-epitope and the oligodendroglial specific marker, pi form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at around 40 days of age. We show here that GALC transduction led to dramatic morphological improvement of the twitcher oligodendrocytes comparing with those in untreated twitcher controls. This study provided direct in vivo evidence that GALC transduction could prevent or correct aberrant morphology of oligodendrocytes in GLD which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ysfunction and/or degeneration of oligodendrocytes and the demyelination in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