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093篇
  免费   28938篇
  国内免费   14004篇
耳鼻咽喉   2671篇
儿科学   4591篇
妇产科学   1571篇
基础医学   15722篇
口腔科学   5030篇
临床医学   33028篇
内科学   22859篇
皮肤病学   3162篇
神经病学   5258篇
特种医学   94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4129篇
综合类   76080篇
现状与发展   7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33097篇
眼科学   3014篇
药学   33705篇
  382篇
中国医学   27061篇
肿瘤学   11124篇
  2025年   38篇
  2024年   3828篇
  2023年   4202篇
  2022年   8864篇
  2021年   10829篇
  2020年   9788篇
  2019年   5377篇
  2018年   5294篇
  2017年   7422篇
  2016年   5640篇
  2015年   9962篇
  2014年   13420篇
  2013年   17045篇
  2012年   24252篇
  2011年   25593篇
  2010年   23372篇
  2009年   21368篇
  2008年   21701篇
  2007年   20705篇
  2006年   18496篇
  2005年   14963篇
  2004年   10363篇
  2003年   8380篇
  2002年   6386篇
  2001年   5913篇
  2000年   4557篇
  1999年   1608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272篇
  1994年   265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42篇
  1963年   17篇
  1962年   18篇
  1958年   13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16篇
  194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通过测定乌司他丁与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大脑皮层中的浓度,以及两者的体外结合实验、模拟分子对接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18)大鼠经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IU/kg作为对照。实验组(n=18)大鼠在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后随即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IU/kg。采用酶标仪法、ELISA法分别测定乌司他丁及Bip在大鼠脑缺血后05、3、24 h中血清、大脑皮层中的浓度。通过乌司他丁与Bip的结合实验计算两者结合率,并利用软件模拟乌司他丁与Bip的分子对接模型。结果在患侧大脑皮层中,实验组乌司他丁浓度在3 h升高,24 h下降,而Bip浓度则在3 h中下降,24 h升高。乌司他丁与Bip的结合率为44%~6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乌司他丁与Bip中的残基可形成范德华力及共轭作用,两者可形成不稳定复合物。结论在缺血大脑皮质中乌司他丁可与Bip形成不稳定复合物,其可能通过影响Bip的表达而在脑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比较40岁以上高龄女性累积胚胎后移植与非累积胚胎进行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40岁以上且使用自身卵子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助孕229例不孕症妇女共338个周期资料,根据患者是否累积胚胎移植分为两组分析妊娠结局。 结果40~49岁女性随着年龄增高,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P<0.05),获卵数减少(P<0.05),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下降(P<0.05)。在40岁妇女中,累积胚胎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均高于非累积胚胎移植组(42.9% vs. 24.6%,P<0.05),对于41岁、42岁、≥43岁,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40岁不孕妇女,多次取卵累积胚胎后移植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对41岁以上女性累积胚胎对于助孕结局的益处有限。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血清抗原糖链蛋白125(CA125)、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尿碘水平联合检测在先兆流产及保胎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384例先兆流产孕妇为研究对象并予以安胎治疗,根据妊娠结局分为难免流产组(n=82)和安胎成功组(n=302),另选取同期86名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A125、IL-17及尿碘水平,分析三项检测指标对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安胎成功组及难免流产组血清CA125、IL-17依次升高,尿碘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三项指标对难免性流产的诊断效能,诊断切点为CA125:33.34 mIU/mL,IL-17:18.54 pg/mL,尿碘:106.54μg/L;曲线下面积以CA125(0.762)最优,IL-17(0.736)次之.三项指标分别诊断难免性流产,IL-17灵敏度(75.61%)较CA125和尿碘高,而CA125特异度(89.17%)、符合率(86.60%)、约登指数(0.64)、阳性预测值(59.22%)、阴性预测值(95.32%)均较IL-17和尿碘高;三项指标联合对AUC(0.834)、灵敏度(86.58%)、特异度(90.72%)、符合率(90.00%)、约登指数(0.77)、阳性预测值(66.36%)、阴性预测值(96.97%)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先兆流产患者联合监测CA125、IL-17及尿碘水平对于发生难免性流产的风险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用于胃癌分期判断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胃癌患者及3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比较不同造影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窗超声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为55.5%、66.7%、66.7%、66.7%.超声双重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8%、94.4%、88.9%和83.3%.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对胃间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3.5%和74.2%.胃窗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T分期诊断准确率低于双重超声造影(P<0.05),双重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胃窗超声造影(P<0.05).结论:双重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和对胃间质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均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和淋巴血管受累情况,将其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34)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35)、有淋巴血管受侵组(n=17)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n=52).采用容积感兴趣区勾画法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ADC最大、最小、平均值和最大与最小的差值.比较ADC不同参数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的差异,绘制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参数对术前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的诊断效能.结果:四种ADC参数值的组间一致性为0.835~0.901.最大、平均ADC值和ADC差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均较好(r=-0.627、-0.678、0.600,P<0.001),而最小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一般(r=-0.271,P=0.024).平均ADC值与淋巴血管受侵存在统计学相关性(r=-0.387,P=0.001),而最大、最小ADC值和ADC差值与淋巴血管受侵无统计学相关性(r=-0.317、-0.207、-0.235,P>0.05).最大、最小、平均ADC值和ADC差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大ADC值和平均ADC值在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小ADC值和ADC差值在有和无淋巴血管受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DC相关参数值中,平均ADC值在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淋巴血管受侵的诊断效能最高,其AUC值分别为0.892和0.759.结论:ADC不同参数值与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平均ADC值在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受侵评估方面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在神经系统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90人,随机分为对照班和教改班,每班45人,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法和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通过理论知识考察、实验操作考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效果.结果:理论知识考察中,两班学生在"基本结构"方面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运行机制"和"拓展训练"及总成绩方面,教改班高于对照班(P<0.01).实验操作考察中,教改班学生得分高于对照班(P<0.01),而所用时间低于对照班(P<0.01).学生反馈表明,教改班学生在专注力的保持、课堂学习兴趣、对神经系统的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性思维培养6个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班(P<0.05).结论:在神经系统解剖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可以为医学生创造更佳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激发其学习解剖学知识的热情,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导向能力.  相似文献   
97.
总结周洪彬主任基于"运脾转枢"治疗非高血压性眩晕的经验.周洪彬主任认为,风、火、痰、虚、瘀、食滞诸端皆可引起清窍失养,导致眩晕的发病,病机尤以脾失转枢为关键.临证可将非高血压性眩晕分为以下6型:脾虚生痰,肝风上扰;脾肾两虚,虚风上扰;心脾两虚,气血双亏;阳虚土衰,木乘风动;肾元虚衰,阴虚阳浮;寒遏经脉,营卫失调.治法以健脾守中、益气补肾、养肝熄风为要,使气血互化、精血同生,则风熄晕停.除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眩晕,各型眩晕在未确认证型之前均可首选健脾守中之方药先行服用,再作后续调整.健脾守中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理中汤、平胃散及木香、砂仁、香附、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98.
"手"是人体四肢部位的核心概念,"手"相关术语是人体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术语学视角下,检讨《黄帝内经》中与"手"相关的术语,选取"腕骨"等17个术语加以考辨.部分术语仍属于专业术语,保留在中医学专业词汇中,可归入"纯术语"中,如"锐骨""本节"等.部分则进入普通词汇,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成为"一般术语"或"准术语",如"鱼际""小指"等.研究肢体类术语可以丰富人体术语系统,为准确地描写和阐释中医术语提供借鉴,同时对大型辞书编纂和中医标准化系统建设提供用例补充.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中药支持和补肺化积汤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 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艾迪注射液做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肺化积汤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瘤体的缓解程度、Karnofsky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补肺化积汤对正虚毒结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缺氧对发生内毒素耐受(endotoxin tolerance,ET)的人单核巨噬细胞(human mononuclear mac-rophages,T HP-1)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T HP-1细胞接受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一次打击后分为四组.空白组:去除干预因素后继续培养,缺氧组:在空白组基础上予以氯化钴(CoCl2)处理,对照组:在空白组基础上予以LPS二次打击以形成ET,实验组:在空白组基础上给与缺氧及LPS二次打击.收集各组细胞总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D80、CD40、胶原结构巨噬细胞受体(macrophage receptor with collagenous structure,MARC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12、IL-10及TGF-β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因子CD80、CD40、MARCO及HIF-1α蛋白表达.结果 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L-1β、IL-12、CD80及CD40转录上调(P<0.05);但IL-10、TGF-β1及MARCO的转录下调(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L-1β及IL-12分泌增加、IL-10及TGF-β1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80及CD40蛋白表达增加、MARCO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空白组和缺氧组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的HIF-1α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IF-1α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可破坏LPS诱导的THP-1细胞ET状态,从而加重炎症反应,该现象可能未通过影响HIF-1α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