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68篇
  免费   7497篇
  国内免费   4563篇
耳鼻咽喉   662篇
儿科学   1028篇
妇产科学   483篇
基础医学   5061篇
口腔科学   1525篇
临床医学   8444篇
内科学   7136篇
皮肤病学   747篇
神经病学   2133篇
特种医学   26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6146篇
综合类   17364篇
现状与发展   26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7564篇
眼科学   953篇
药学   8482篇
  111篇
中国医学   6614篇
肿瘤学   3935篇
  2024年   391篇
  2023年   1163篇
  2022年   2996篇
  2021年   3769篇
  2020年   3100篇
  2019年   1855篇
  2018年   1994篇
  2017年   2340篇
  2016年   1887篇
  2015年   3110篇
  2014年   3895篇
  2013年   4467篇
  2012年   6313篇
  2011年   6788篇
  2010年   5422篇
  2009年   4711篇
  2008年   5006篇
  2007年   4828篇
  2006年   4016篇
  2005年   3200篇
  2004年   2307篇
  2003年   2015篇
  2002年   1696篇
  2001年   1297篇
  2000年   953篇
  1999年   525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2.
褪黑素鼻粘膜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褪黑素鼻粘膜吸收规律。方法 :观察褪黑素在大鼠鼻腔洗出液中的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 ,以大鼠在体鼻循环为实验模型 ,研究褪黑素鼻粘膜吸收规律。 结果 :褪黑素在鼻粘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 ,在鼻粘膜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褪黑素鼻粘膜吸收常数不随药物浓度发生变化。结论 :褪黑素在鼻粘膜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其在鼻粘膜平均吸收速率常数为 1.0 5 4× 10 -2 min-1  相似文献   
963.
壳聚糖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壳聚糖缓释微球的释药机制,制备了碳铂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对制备的微球进行了释药机制的研究。结果:制备10%碳铂壳聚缓释微球的释药80%的时间为14d,形态学的观察显示初期壳聚糖缓微球球面光整,表面无结晶,在释药14d后98%的球形仍保持完整,证明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刚性良好,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微球的外壳首先脱落出现“脱皮现象”,然后药物晶体过溶渗作用在微球表面形成众多微孔,将包封在微球内部的药物逐渐释放。结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控释能力极强,其包封的碳铂药物晶体是通过溶渗作用逐渐释放出微球的,在90%的药物释出后,微球仍保持完整,显示了微球具有更大的包封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64.
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华  隋萍  张爱华 《医学综述》2006,12(20):1279-1280
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糖调节受损可作为一个未来糖尿病的较好预报因子。而根据有关糖尿病高危因素(年龄、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等)设计的非侵入性的预测方法,如危险因素分类树法、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腰臀比或腰围指标法,对在普通人群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进行普查以预测糖尿病及IGR人群,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6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胆囊联合切除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对患有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的12例病人进行脾及胆囊联合切除。结果:12例病人手术顺利成功,平均住院7.5d。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脾、胆囊联合切除治疗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胆囊结石病切实可行,该手术方法具有病人痛苦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达到微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迁延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7例迁延性乳腺炎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根据不同分型分别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乳房炎性肿块扩大切除术、瘘管切除术和病变导管切除术,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结果脓肿切开引流术58例,术后52例痊愈,6例复发;炎性肿块扩大切除术25例中术后23例痊愈,2例复发;隐匿型36例、瘘管切除术17例及单纯乳房切除术1例,术后均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总共8例复发,复发率5.84%,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迁延性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病变导管,术中消毒残腔及切口可有效预防炎症复发,术后重视换药及彻底引流可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967.
HIV感染相关性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玉娥  李灼琴  杨丽 《医学综述》2014,(8):1404-1406
近年来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病率持续上升,控制HIV感染及改善HIV感染者预后的形势严峻。HIV感染后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机会性感染和相关性肿瘤。HIV感染相关性肿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卡波西肉瘤、侵袭性宫颈癌、肺癌、头颈部肿瘤等。HIV感染相关性肿瘤已成为HIV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该文对近年来HIV感染相关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09-2010年226份ADR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表格形式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226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以61岁以上发生率高;由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73.4%;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伤和胃肠道反应多见.结论 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69.
目的研究低硒大鼠心肌线粒体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的磷酸化活性及其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8)和低硒模型组(n=18)。分别于喂养第20、30、40周时颈动脉插管测其心功能;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结构的损伤;提取心肌线粒体,以比色法测定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中STAT3和p-STAT3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低硒组大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降低、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受损,且随着低硒喂养时间的延长而损伤加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硒组大鼠心肌线粒体中STAT3的活性(p-STAT3/STAT3)显著降低,且随着低硒喂养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P<0.05);(3)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线粒体STAT3的活性与左心室峰值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呈正相关(P<0.01)。结论低硒可下调大鼠心肌线粒体STAT3的活性,参与心肌线粒体损伤和心功能的衰竭。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分别与依替米星(etimicin,ETM)、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hipledrug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MDRP)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MDR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MEM与ETM联用后,63.2%为协同作用,36.8%为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MEM与CIP联用后,73.5%为协同作用,21.2%为相加作用,5.3%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及MIC90均明显降低,浓度一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MEM分别与ETM、CIP联用对MDRP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