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29篇
  免费   4329篇
  国内免费   2938篇
耳鼻咽喉   426篇
儿科学   350篇
妇产科学   303篇
基础医学   3683篇
口腔科学   614篇
临床医学   4729篇
内科学   4728篇
皮肤病学   464篇
神经病学   1681篇
特种医学   16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690篇
综合类   8029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863篇
眼科学   874篇
药学   4242篇
  33篇
中国医学   2664篇
肿瘤学   2749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773篇
  2022年   1528篇
  2021年   2408篇
  2020年   1900篇
  2019年   1424篇
  2018年   1462篇
  2017年   1441篇
  2016年   1274篇
  2015年   1957篇
  2014年   2319篇
  2013年   2408篇
  2012年   3210篇
  2011年   3483篇
  2010年   2519篇
  2009年   2041篇
  2008年   2241篇
  2007年   2200篇
  2006年   1932篇
  2005年   1783篇
  2004年   1163篇
  2003年   964篇
  2002年   819篇
  2001年   625篇
  2000年   564篇
  1999年   524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993.
目的 探讨罗氟司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36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2组均予以平喘、化痰、止咳、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布地奈德混悬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罗氟司特治疗.2组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氧化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和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8、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MDA、8-iso-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氟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能有效抑制AECOPD患者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肺功能,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4.
995.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改良TIPS 治疗的31例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早期接受改良TIPS治疗1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8例,残存肝静脉代偿不全9例),肝静脉开通失败或反复再狭窄转改良TIPS治疗14例。记录手术成功率、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随访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改良TIPS手术均成功。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5±6.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降至术后(18.9±2.6) mmHg(P<0.01),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术后1、3、6、12个月时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2%(23/31)、93.1%(27/29)、95.8%(23/24)、95.8%(23/24);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发生率为3.3%(1/30);术后1年、2年分流道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5.8%(23/24)、91.7%(11/12),继发通畅率皆为100%(24/24,12/12)。 结论 改良TIPS术治疗BCS所致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96.
杨璐  曹福羊  吕浩  李军 《武警医学》2021,32(5):382-38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灸预处理对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 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针灸预处理对心脏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利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要求的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9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灸预处理可显著缩短心脏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MD=1.73, 95% CI (1.41, 2.05), P< 0.00001],减少体外循环后患者ICU停留时间[MD=9.01, 95% CI (2.87, 15.14), P= 0.004]和住院时间[MD=2.00, 95% CI (1.01, 2.98), P< 0.0001],减少心脏手术患者术后3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RR=0.24, 95% CI (0.12, 0.48), P< 0.0001]和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52, 95% CI (0.36, 0.74), P= 0.0003],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评分[MD=0.39, 95% CI (0.19,0.58), P< 0.0001]。结论 针灸预处理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预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7.
刘浩  王锋  郑晓晖  涂致远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28-832,843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与非手术治疗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武警福建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65岁及以上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均为跌倒、撞击、道路交通伤等直接传导暴力所致.根据治疗医师建议和患者选择,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48例,男性10例,女性3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2岁;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非手术组46例,男性11例,女性35例;年龄65~87岁,平均72.8岁;采用非手术治疗.采用牛津肩关节功能评分(OSS)、Constant-Murle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运动范围以及并发症病例数量评价两组治疗后6、12、18、24和30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0个月随访.临床随访过程发现手术组1例伤口感染,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3例因近端螺钉进入关节而致置入失败,进行二次手术并更换螺钉;非手术组无并发症,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17).两组各随访点间的OSS、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OSS、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小幅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均获得稳定满意的肩关节功能和可接受的疼痛.随访期间,手术组外旋明显大于非手术组[治疗后6个月(49.4±4.9)°vs.(41.6±4.7)°;治疗后 12个月(56.7±5.2)°vs.(45.4±4.6)°;治疗后 18个月(60.4±5.8)°vs.(47.9±4.3)°;治疗后24个月(63.3±5.6)° vs.(49.0±4.7)°;治疗后30个月(64.4±5.9)° vs.(50.1±4.6)°.P<0.05],但在前屈、后伸、内旋、外展和内收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65岁以上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38例单侧桡骨小头骨折(Mason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37.4±12.6)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同时评估并发症情况,包括螺钉松动、断裂或骨折移位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2.3±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8.9±0.6)周,B组为(8.7±0.6)周(P>0.05)。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VAS为(4.8±0.5)分,低于B组的(6.0±0.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与B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关节屈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110.4±3.8)°、(137.1±4.04)°,显著大于B组的(90.6±4.7)°、(125.1±3.5)°(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肘前臂旋转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前臂旋转范围分别为(107.1±2.8)°、(138.1±2.9)°,显著大于B组的(95.5±3.9)°、(121.5±3.0)°(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前臂旋转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E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MEPS为(50.4±3.8)分,高于B组的(40.6±4.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ME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DASH评分为(57.1±2.8)分,高于B组的(42.5±3.9)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或断裂,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P>0.05)。结论对于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关节镜下Herbert钉内固定较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具有疼痛轻、患肢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2021,32(7):557-561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DH)行前路减压术后继发上肢近端麻痹(proximal upper limb palsy ,PULP)的发作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椎管前路减压分别联合融合或非融合固定术,治疗235例单节段CDH患者资料,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术前PULP组和非PULP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术前临床表现,分为以脊髓型和神经根型损害两组。减压节段包括C3/4、C4/5、C5/6和C6/7椎间隙。分别比较不同手术节段或术前定位体征亚组间术后PULP发生率。以C5椎体为界,比较其上(下)椎间水平减压术后总体PULP发生率。结果 术后26例PULP患者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均获得基本缓解。除C4/5椎间隙和C5髓节外,其余节段减压术后亦可继发PULP。C5椎体上(下)各两个椎间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和中下水平4个颈椎间隙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脊髓型表现者,术后PULP发生率高于神经根型表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损害为主要表现者,CDH前路减压术后更易继发PULP。PULP发作应与固有束神经元体系的早期、可逆和暂时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