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78篇
  免费   4330篇
  国内免费   2939篇
耳鼻咽喉   426篇
儿科学   350篇
妇产科学   303篇
基础医学   3685篇
口腔科学   614篇
临床医学   4740篇
内科学   4739篇
皮肤病学   464篇
神经病学   1681篇
特种医学   16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698篇
综合类   8032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869篇
眼科学   876篇
药学   4243篇
  33篇
中国医学   2666篇
肿瘤学   2753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773篇
  2022年   1568篇
  2021年   2411篇
  2020年   1900篇
  2019年   1426篇
  2018年   1462篇
  2017年   1441篇
  2016年   1274篇
  2015年   1957篇
  2014年   2319篇
  2013年   2408篇
  2012年   3210篇
  2011年   3483篇
  2010年   2519篇
  2009年   2041篇
  2008年   2241篇
  2007年   2200篇
  2006年   1932篇
  2005年   1783篇
  2004年   1163篇
  2003年   964篇
  2002年   819篇
  2001年   625篇
  2000年   564篇
  1999年   524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973.
目的:设计自体牙移植术前难度预判量表,并进行统计学验证。方法:基于文献支持和临床经验总结,对自体牙移植术前难度预判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相关性较高的11条因素并编制量表,通过96病例进行实际难度判定。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对96例病例进行难度预判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量表检测的克隆巴赫系数(信度值)为0.853,皮尔逊相关系数(内容效度值)为0.745,KMO值(结构效度值)为0.704,以上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所设计自体牙移植术前难度预判量表合理可行,适用于初学者进行术前难度预判分析。  相似文献   
974.
目的基于风险评估对上海6岁儿童进行龋病分级管理,并评价临床效果。 方法2018年在上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城郊4个区19所学校2127名儿童参与调查,按学校随机整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参照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指南(CAT),评估所有参与研究儿童的患龋风险等级,得到基线。试验组儿童根据高、中、低患龋风险等级,按照CAT中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实施龋病分级管理。对照组儿童按照上海市基本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干预1年前后的患龋情况及新发龋发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共1691名儿童参与了2019年复查,失访率为20.50%。去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口腔检查表与问卷调查表的儿童共1655名,其中试验组826人、对照组829人。2018年参与研究儿童总患龋率为62.25%,干预1年后,总患龋率升高至68.22%,其中试验组儿童患龋率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儿童干预1年后患龋风险等级升高比例远低于对照组儿童。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新发龋发病率分别为37.6%、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954,P = 0.000)。每天三餐之外进食含糖零食或饮料的频率(P对照 = 0.031,OR对照 = 0.573;P试验 = 0.002,OR试验 = 0.471)、晚上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频率(P对照 = 0.043,OR对照 = 0.708;P试验 = 0.026,OR试验 = 0.706)、每天刷牙次数(P对照 = 0.000,OR对照 = 0.456;P试验 = 0.000,OR试验 = 0.178)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共同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孩子开始刷牙的年龄(P = 0.037,OR = 0.380),开始刷牙年龄越小,患龋可能性越低。局部涂氟为试验组儿童的龋病保护性因素(P = 0.000,OR = 0.554)。 结论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分级管理能有效降低上海6岁儿童患龋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75.
976.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 activation is known to be critical in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iron accumulation participates in NMDA neurotoxicit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iron accumulation in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Remifentanil was delivered intravenously in rats to induce hyperalgesia. The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MK-801 was intrathecally administrated. The levels of 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 without iron-responsive element [DMT1(-)IRE] and iron were detected. Behavior testing was performed in DMT1(-)IRE knockdown rats and rats treated with iron chelator DFO. Meanwhile, the spinal dorsal horn neurons were cultured and transfected with DMT1(-)IRE siRNA, and then respectively incubated with remifentanil and MK-801. The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Ca2+ and iron were assessed by fluorescence imaging. Our data revealed that spinal DMT1(-)IRE and iron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remifentanil-treated rats, and MK-801 inhibited the enhancements. DMT1(-)IRE knockdown and DFO prevented against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Notably, the levels of Ca2+ and iron increased in remifentanil-incubated neurons, and these growths can be blocked by MK-801. DMT1(-)IRE knockdown attenuated iron accumulation but did not influence Ca2+ influx.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DMT1(-)IRE-mediated iron accumulation is likely to be the downstream event following NMDA receptor activation and Ca2+ influx, contributing to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Perspective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is common even when used within clinical accepted doses. This study presents that aberrant iron accumul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in vivo and in vitro. Iron chelation may b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of hyperalgesia in populations at high risk.  相似文献   
977.
目的研究该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透出液的病原菌培养鉴定结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结果、耐药情况,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实验室检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124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共162次透出液的病原菌分布、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结果、耐药情况。结果 162例次透出液检测中,115例次透出液培养阳性,阳性率71.0%。培养出126株病原菌,其中83株革兰阳性球菌(65.9%),34株革兰阴性杆菌(27.0%),6株真菌(4.8%),2株革兰阴性球菌,1株革兰阳性杆菌。115例次透出液培养阳性的腹膜炎患者中有78例次同步送检涂片革兰染色,其中34例次阳性,阳性率43.6%。在病原菌耐药性方面,48.0%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4.8%链球菌耐青霉素,54.5%肠杆菌目细菌耐第3、4代头孢菌素。结论在该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在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诊治中,应重视透出液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应根据病原菌监测情况进行经验性抗菌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术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术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1、3、7个月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析AOFAS评分与ATRS评分、VAS评分的相关性;观察术后1、3、7个月的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跟腱长度.结果 63例患者经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术治疗后优良率为92.06%;手术时间(33.72±6.52) min、切口长度(2.45±0.52) cm、平均住院时间(3.14±0.32)d;术后未出现感染、跟腱撕裂、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个月,经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患侧跟腱修复良好,跟腱断端连续性良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术后1、3、7个月的AOFAS评分、ATR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而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OFAS评分与ATRS评分呈正相关(r=0.902,P<0.05),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676,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术后7个月的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跟腱长度高于术后1、3个月(P<0.05);治疗后患者满意度为88.89%.结论 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术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疗效显著,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79.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挖掘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方案中建议试用的抗病毒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为首要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检测该ADE信号,重点评估胃肠、肝肾、神经以及代谢等系统所涉及的安全信号。结果纳入分析的11170959份ADEs报告中,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s报告共10120份,发现该药不良反应信号累及多个系统,具有临床参考意义的高风险信号包括急性胰腺炎(ROR=4.32,IC-2SD=1.65)、细胞溶解性肝炎(ROR=20.90,IC-2SD=3.66)、高甘油三酯血症(ROR=27.80,IC-2SD=4.07)、脑室扩张(ROR=58.04,IC-2SD=4.26)、获得性脂肪营养不良(ROR=165.80,IC-2SD=6.10)等;另有高风险且说明书中未收录的安全信号包括呼吸急促(ROR=5.27,IC-2SD=1.79)、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ROR=122.34,IC-2SD=5.48)和线粒体毒性(ROR=225.12,IC-2SD=5.61),药物-不良事件组合的时间扫描图谱显示这3种安全信号与该药关联性较强。结论基于FAERS不良事件信号检测显示,COVID-19疫情中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除密切关注该药的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全、高甘油三酯血症、脑室扩张、获得性脂肪营养不良等不良事件外,也应注意可能的呼吸急促、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线粒体毒性等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