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92篇 |
免费 | 1391篇 |
国内免费 | 10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3篇 |
儿科学 | 223篇 |
妇产科学 | 60篇 |
基础医学 | 970篇 |
口腔科学 | 242篇 |
临床医学 | 1967篇 |
内科学 | 1143篇 |
皮肤病学 | 346篇 |
神经病学 | 380篇 |
特种医学 | 612篇 |
外科学 | 1587篇 |
综合类 | 3948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1578篇 |
眼科学 | 258篇 |
药学 | 1852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1577篇 |
肿瘤学 | 7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272篇 |
2021年 | 362篇 |
2020年 | 372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257篇 |
2017年 | 316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564篇 |
2014年 | 708篇 |
2013年 | 1017篇 |
2012年 | 1541篇 |
2011年 | 1727篇 |
2010年 | 1519篇 |
2009年 | 1297篇 |
2008年 | 1460篇 |
2007年 | 1354篇 |
2006年 | 1181篇 |
2005年 | 984篇 |
2004年 | 606篇 |
2003年 | 483篇 |
2002年 | 241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探讨心内科临床药师在冠心病合理与规范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比较接受临床药师用药教育组与未接受临床药师用药教育组在合理用药各项对比指标中的差异,对冠心病认知情况、对药物适应症了解情况、对用法用量掌握情况、对注意事项了解程度、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程度、ADR发生后的应对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考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以上各组对比数据接受心病科临床药师教育组明显优于未接受心病科临床药师用药教育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临床药师在慢病管理工作中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分析前臂旋转功能的生理机制,探讨影响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解剖因素和预防的可能性,以便最大限度的恢复前臂的旋转和手的各种功能,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01/2004-12关于前臂旋转功能研究的文章。检索词“forearm,rotationfunc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前臂旋转”。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研究的状况、病因、影响的解剖因素和预防。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34篇,排除22篇重复性研究。12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7篇关于前臂旋转障碍的解剖研究研究,5篇关于前臂旋转障碍的临床报道。资料综合: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发生解剖学因素主要有上、下尺桡关节功能异常、骨间膜挛缩和尺、桡骨间异位骨化。其中前臂骨折成角畸形、旋转畸形、侧方移位是临床常见的引起旋转功能障碍的因素。在治疗前臂骨折时必须检查上、下尺桡关节功能,前臂骨折成角畸形、旋转畸形、侧方移位尽量解剖复位,避免尺桡骨间异位骨化的发生。结论: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为减少前臂旋转障碍的发生,对前臂骨折的治疗应按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处理,骨折移位解剖复位,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前臂的旋转和手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胰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到目前为止,CT是诊断胰腺疾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胰腺形态的改变和病灶与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对肿瘤血供的观察仍有局限性,不能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切除术后急性肺水肿并发症的诊断、预防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4年中肺切除术后3例急性肺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给予积极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2例经积极处置,顺利康复;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结论 老年人肺切除术后急性肺水肿是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及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是减少该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大黄素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时中性粒细胞凋亡异常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时中性粒细胞即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 lear neutro-ph il,PMN)凋亡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32例SIRS患者(均为急性胰腺炎)提取外周血PMN后分为四组,即对照组、大黄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IL)-10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分别培养24 h后观察两组的PMN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方法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外周血PMN细胞凋亡率为(42±8)%,大黄素治疗组PMN细胞凋亡率为(5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凋亡指数(AI)为25±7,大黄素治疗组外周血PMN的AI为3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IL-10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黄素对SIRS患者外周血的PMN凋亡延迟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通巴布膏对腹泻模型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蓖麻油灌胃制备小鼠腹泻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观察并记录腹泻小鼠6 h内大便性状、腹泻次数、体质量变化和贴敷药膏处皮肤反应。结果腹泻+药物组末次灌胃后6 h内累计稀便次数及体质量下降较单纯腹泻组和腹泻+基质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F=4.20、28.35,q=3.02-5.50,P〈0.05、0.01),而单纯腹泻组和腹泻+基质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泻+药物组、腹泻+基质组小鼠贴敷药膏处及全身皮肤无发红、皮疹、水疱和肿胀现象发生。结论温通巴布膏对腹泻模型鼠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对皮肤无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保留韧带胫骨残端的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分为3组,每组14例.A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长度15~20 mm,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2±6.6)岁;B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5~10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7.9±6.4)岁;C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小于2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8.6±6.8)岁.治疗前后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行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关节功能,采用非负重位被动重复位置法对膝关节本体觉进行检测.结果:3组患者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12、18个月3组各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术后18个月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而术后18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20°和伸直80°、2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3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50°和伸直5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6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8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12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韧带胫骨残端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觉的恢复,残端长度以5~10 mm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镇痛或静脉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51~71岁,体重50~77kg,随机均分两组:PCIA组和患者自控股神经镇痛组(PCNA组)。PCIA组:术后持续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置管,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12、24和48h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IL-6及IL-10浓度。观察并记录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评分。记录尿潴留、低氧血症(SpO290%)、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追加哌替啶例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PCNA组术后6、12hIL-6和术后6、12、24h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6h时PCIA组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VAS评分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恶心、嗜睡、追加哌替啶例数明显增加(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可以减轻TKA术后患者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附子配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附子配伍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和分析。结果:文献类型以药理学(39.60%)、临床研究(30.20%)及药物分析学(14.09%)为多,配伍类型中补虚药(31.58%)和清热药(21.05%)较多,药对研究以配伍甘草(25.00%)、干姜(21.15%)及大黄(14.42%)居多,溶媒比例多用8倍和10倍,煎煮时间以1 h及30 min为常见,所治疾病以关节炎、疼痛及心衰为重点。结论:通过分析附子配伍研究的倾向、特点及减毒增效机理的研究,为将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