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92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216篇
内科学   101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406篇
预防医学   162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73篇
  5篇
中国医学   166篇
肿瘤学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输液器对硝酸甘油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输液前与输液中各样品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观察输液器对硝酸甘油吸附作用的大小;观察输液时间、速度以及药物浓度等3种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输液器对硝酸甘油吸附后,药物浓度显著下降,与吸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输液器对硝酸甘油的吸附程度与输液速度成反比,与药物浓度和输液时间成正比。结论(1)输液器对硝酸甘油的吸附作用较强,已经影响了有效治疗剂量,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硝酸甘油不适宜用输液泵长时间维持输液,否则可增大吸附作用,增加吸附量。(3)科学合理的选择硝酸甘油输液的速度和药物浓度,可使吸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82.
目的比较分析头部肿瘤两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评估以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为辅助手段引导摆位并进行监测的可行性。方法头部肿瘤患者A组26例采用发泡胶+头部热塑闭合面罩固定,B组20例采用发泡胶+头部热塑开口面罩固定+光学表面监测系统。A组摆位后进行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扫描共178次,B组摆位经过OSMO调整后进行治疗前CBCT扫描162次,将获得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得到X、Y、Z轴方向上的平移及旋转误差,并对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OSMS调整摆位误差的标准为三维方向上平移误差≤ 1mm、旋转误差≤1°,调整后OSMS监测的摆位误差与治疗前CBCT 扫描配准摆位误差的差异定义为OSMS的精度。运用OSMS跟踪监测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实时摆位误差,并记录分次内的最大三维矢量误差、旋转误差及治疗时间。结果B组与A组分次间的三维矢量误差(1.73±0.90)mm/(2.24±1.25)mm,X、Z轴上的平移误差(0.04±1.00)mm/(-0.34±1.48)mm、(0.06±0.86)mm/(0.29±1.14)mm,X轴旋转角度误差(0.01±0.09)°/(0.18±0.95)°和平均摆位时间2.5 min/2.0 min,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OSMS的精度在三维矢量误差为(1.28±0.74)mm。OSMS跟踪监测患者分次内的最大三维矢量误差(0.71±0.47)mm,旋转角度误差为(0.46±0.40)°。结论与常规的采用闭合面罩固定相比,采用开口面罩固定并应用OSMS辅助摆位,不仅可便捷有效地减小头部肿瘤患者的分次间摆位误差,而且能实时跟踪并监测分次内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83.
目的通过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M和IgG,评价2种方法在检测SARS-CoV-2特异性抗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患者81例,根据相关标准分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组38例,疑似患者组43例。采用胶体金法与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计算2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χ2检验对疑似患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ELISA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的灵敏度分别为55.26%(21/38)、60.53%(23/38),特异度均为97.67%(42/43);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的灵敏度分别为63.16%(24/38)、76.32%(29/38),特异度均为93.02%(40/43)。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M、IgG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70%。2种方法检测IgM和IgG抗体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VID-19患者血清抗体检测过程中,胶体金法检测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且有较好的特异度,特异性抗体IgM和IgG联合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4.
Objective To sequence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ro (FSHR) promoter of the ovarian granulocyte and initially researc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poor ovarian response. Method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SHR promoter mutation of ovarian granulocyte and ovarian respone. The 263 bp DNA fragments before FSHR 5'initiation site in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or ovarian respone and 8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normal respone who were in the cycle of IVF-ET were sequenced, Results There were 63 cases which occurred 29th site G → A point mutation in 158 women and the mutation rate was 40. 0%. Mutation rate [ 60. 0% ( 42/70 ) ] of 29th site G → A in group of poor ovarian respo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χ2 = 21. 450,P < 0. 01 ) than normal response group [ 23.9% ( 21/88 ) ]. There was no obviously variability ( t = 0. 457, P 0. 05 ) of basic FSH values between two groups [ G/G group was (7.2 ± 2. 3) U/L, G/A & A/A group was (7. 1±2. 0) U/L];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t = 35. 81 ,P < 0. 05 ) in the number of follicles sinus between two groups ( G/G group was 14. 2±1.3, G/A & A/A group was 4. 5±0. 8 ) ;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 t = 40. 35, P < 0. 05 ) in the number of ovum pick-up between two groups ( G/G group was 14. 0±1.2, G/A & A/A group was 4. 5±1.1 ) ;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t =25. 80,P <0.05) of FE2-peak value between two groups [G/G group was (2 865±557) pmol/L, G/A & A/A group was (880±211 ) pmol/L] ;there was obviously variability (t =40. 22 ,P <0. 05) in the number of mature eggs ( G/G group was 13.6±1.2, G/A&A/Agroupwas4.3±0. 9).Conclusion The 29th site of FSHR promoter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ctivity of FSHR promoter. Mutation of G→A can weaken promoter activity, so that ovarian granulocyte poor respone to FSH.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e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及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膀胱内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采用TURBT,术后使用MMC膀胱内灌注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整切除。随访2年,3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无复发,7例分别于1年内复发,2例2年内复发。复发病例均再行TURBT并继续MMC膀胱内灌注。结论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手术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和疗效好等优点。MMC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8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进行性加重疾病,全身性炎症及过度通气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碍。评估膈肌功能的传统方法均为侵入性检查,且结果缺乏特异性。近年来,超声作为一种简单、无创测量膈肌收缩性的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对超声评估COPD患者膈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7.
目的寻求体外培养、冻存、复苏兔骨髓间充质十细胞(bone marrow mesenehymal stein cell,BMMSC)的方法,观察体外培养BMMSC的形态及生长特性,研究低温冻存对兔BMMSC生长的影响,为兔BMMSC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胫骨穿刺获取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纯化扩增,并行液氮冻存3个月。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并进行细胞增殖活性分析.绘制生长曲线。结果兔BMMSC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匀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传代及冻存后细胞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结论兔BMMSC可采取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进行较好地纯化和扩增,并町长期保存于液氮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存活,冻存不影响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8.
肺双重血供的CT灌注技术及其应用于肺结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肺是双重血供脏器,其血供来自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实质及肺部病变(包括肺结核)的双重血供在活体中至今未被研究及报道。本文介绍一项基于320排CT的肺双重血供灌注测量技术,并对活动性肺结核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灌注技术:采用东芝公司320排CT进行肺部动态容积灌注扫描,以肺动脉干、降主动脉作为输入动脉;以左心房的峰值时间点为肺、体循环的分界线,采用双入口灌注(DICTp)模式进行灌注分析得到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及血流灌注指数[PI=PF/(PF+BF)];肺结核灌注研究:前瞻性纳入25例活动型肺结核患者行双入口灌注研究。由两名观察者单独进行灌注测量,采用Bland-Altman统计分析法评判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两者之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比较结核病灶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强弱。结果灌注扫描过程顺利,DICTp分析模式能够处理肺部灌注数据并得到相应的灌注参数图;Bland-Altman分析提示此项灌注技术在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良好;平均两名观察者所产生的数据后,肺结核的灌注参数为:PF(46.41±19.84)ml·min-1·(100ml)-1;BF(20.91±11.98)ml·min-1·(100ml)-1;PI0.68±0.16。PF>BF(P<0.001)。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一项基于320排CT的肺双入口灌注技术,它能定量评价肺部病灶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研究肺部病灶血流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对肺结核的初步研究提示,结核性病变同时接受肺循环和体循环供血,其中肺循环占优势。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总结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 对37例吸入性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后及拔管时、拔管后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 本组严重烧伤并发吸入性损伤患者37例中,治愈34例,转院2例,死亡1例.结论 对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信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320排CT探讨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67例患者的320排CTA。记录两侧椎动脉的直径和基底动脉的直径和长度,在MPR图像上测量基底动脉偏离程度。结果左侧椎动脉直径(2.53±0.49)mm,右侧椎动脉直径(1.92±0.41)mm,二者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5<0.05)。基底动脉直径(3.21±0.58)mm,基底动脉长度(24.7±3.8)mm。不同年龄组之间基底动脉有无偏离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酗酒与基底动脉偏离以及基底动脉分叉升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高血压、吸烟及以前曾经吸烟与基底动脉偏离程度以及基底动脉分叉升高之间显著相关(P<0.05)。左椎动脉优势和右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3<0.05),左侧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通常向右侧弯曲;右侧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通常向左侧弯曲。结论椎动脉优势造成了基底动脉向非优势方向弯曲以及分叉升高。高血压、吸烟和曾经吸烟等是发生这种弯曲以及分叉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