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99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类型及危险因素等.结果 368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共发生医院感染499例次,发生率为37.1%(368/992).主要感染类型包括CMV感染(234例次,46.9%)、手术部位感染(123例次,24.6%)、下呼吸道感染(80例次,16.0%)和尿路感染(36例次,7.2%).尸体肾移植受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40.9%与19.7%,X2=28.254,P〈0.05).免疫诱导组受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无诱导组(38.3%与14.3%,X2=11.461,P〈0.05).术后应用以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受者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50%与31.2%,X2=32.172,P〈0.05).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供肾类型(P〈0.05)、受者年龄(P〈0.05)、体质量(P=0.025)、住院时间(P=0.038)、移植术前或术后糖尿病(P〈0.05)、导尿管留置时间(P〈0.05)、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P〈0.05)、预防性使用青霉素(P〈0.05)、术前血液透析时间(P=0.002)和急性排斥反应(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CMV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是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供肾类型、受者基础情况、手术技术及抗感染治疗等均是肾移植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11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患者51例,其血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另选取同一时间段体检的54例为健康组,对每个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其腰椎(L1-4)、两侧股骨骨密度,比较两组间骨密度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甲减组患者双侧股骨头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女性患者腰椎及右侧股骨骨密度减低更显著。结论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的甲减患者骨密度仍然比健康者低,需要定期测定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广泛用于各种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增加伤口血流灌注,减轻组织水肿,抑制细菌生长防止交叉感染,促进修复细胞的增殖同抑制凋亡。随着治疗适应证的增加,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最适负压值,敷料更换时间,合理的治疗时间等。本文对负压创面疗法的作用机制和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军队医院当前任务、体制与工作要求,探讨如何建设强有力的应急保障队伍。采取搞好思想教育、强化战备观念、发挥军人主力军作用,加强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及合同护士的军人素质培养,强化技术训练等。通过强化教育,认真组织,全员培训,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强有力的思想教育,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能提高应急战备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VB3的蛋白酶2A对真核细胞帽样蛋白翻译和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翻译机制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2A,将此表达载体分别与pEGFP—N1、pGL3(F-luc)以及pIRES-GFP载体共转染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检测荧光素酶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CVB3病毒和pcDNA3.1-2A对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GI(eIF4GI)及多聚A尾结合蛋白(PABP)的影响。结果pcDNA3.1之A可以减少帽样依赖的GFP和荧光素酶蛋白的表达,但可以促进IRES依赖的GFP表达。CVB32A基因质粒转染和CVB3感染后,均可发现细胞内elF4G的切割现象;同时CVB3对PABP也有降解作用,而CVB32A基因转染对PABP无明显作用。结论CVB3的蛋白酶2A抑制真核细胞帽样途径蛋白翻译,促进IRES途径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Er:YAG激光照射处理对正常牙本质粘接的影响,得出牙本质粘接时最佳照射时间参数,以提高牙冠使用寿命。方法选择2012年5—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15~30岁患者因正畸原因拔除的牙根发育完整、无修复体、无折裂的前磨牙60颗,随机分为A、B、C、D、E、F6组,每组10颗牙,经保留颌面牙本质处理后分别接受Er:YAG激光照射0、1、2、3、4、5s,与树脂粘接制作拉伸试件,测试粘接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剖面。结果 Er:YAG激光照射组(B~F组)树脂粘接强度明显大于未照射组(A组);在激光照射组中,B~D组粘接强度递增,D组达峰值,但随着照射时间继续延长,E、F组粘接强度随之降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组表面光滑、平整,与黏结剂嵌合程度差;B~E组牙本质表面清洁、粗糙、无热损伤痕迹;F组表面粗糙度最明显,有热损伤痕迹,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焦化或碳化的迹象。结论 Er∶YAG激光处理正常牙本质的最佳照射时间应该为3~4s。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脊柱结核术前化疗至少需要4周,且大多选用接骨板或双钉棒系统作为前路手术的内固定材料。有关缩短术前化疗时间和选择更为简单内固定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化疗联合前路单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16例脊柱结核患者行HRES四联化疗1周后行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年。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的一般情况及疼痛症状,记录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通过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前抗结核治疗1周,患者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自术后第3d起,患者一般状况开始改善。术后3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痛,经治疗2周后2例缓解,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所有植骨均得到融合,融合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个月;后凸畸形由15°~82°,平均42.0°±16.7°,矫正至3°~19°,平均9.7°±4.4°。术后2年随访后凸畸形为3°~23°,平均11.6°±5.3°。平均丢失1.9°。结论:术前短期化疗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但能缩短患者术前承受痛苦的时间。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充分减压,同时矫正畸形、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以防止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可尝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背景: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大范围软组织松解,术后存在较严重的急性疼痛,导致早期功能恢复不佳而影响手术效果。目前有多种围手术期镇痛模式,其中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镇痛药物简单易行,可较好控制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液关节周围注射在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60例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均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盐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评估手术前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活动范围,比较两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8、12、24、36h患膝静息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3d运动时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静息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d两组间VAS评分及活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中央脊髓综合征是常见的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目前关于其手术与非手术处理的利与弊仍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目的:探讨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34例中央脊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0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岁;前路手术26例,后路手术8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4.5±3.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8±1.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13.9±2.1)分,末次随访为(14.6±1.5)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21.6)%和(73.6±15.2)%。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手术解除椎管内的压迫是治疗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中央脊髓综合征,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宜早期根据椎管内脊髓损伤的节段、压迫来源及程度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以改善脊髓内血供,减少脊髓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肝脏灌注方法对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差异,为后期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实验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两种不同的单纯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灌注模型,分为实验组(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10只);对照组(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10只),灌注后取出肝脏置于4℃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保存,12h后切取肝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NF)-κB(SABC法)的表达情况。结果经12h冷保存后,两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示:肝脏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肿胀及空泡形成,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淤血,部分肝窦内皮细胞坏死并脱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两组之间NF-κB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与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对离体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无差异,但前者操作相对简单,更容易在今后研究大鼠离体肝脏的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