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女,39岁,1978年8月15日初诊.8月4日夜间,阑尾炎手术(腰麻)后,即感头项巅顶甚痛,转动则其痛更剧.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旬日不效,因来就诊.诊脉沉细,苔白润,饮食极少.拟宗虚损论治:上党参15克、生黄芪60克、当归身10  相似文献   
12.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浙江绍兴人,生于1563~1640年。拜当时名医金英为师,尽得其传。张氏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反映其学术理论观点。《景岳全书》中的《新方八阵》,大旨以温补为主。对于药物、特详参、附之用。缘其创立左归丸、饮,右归丸、饮诸名方,方中均用熟地,人遂呼为“张熟地。”兹就张氏《本草正》“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一说,对其推重温补,喜用熟地之学术思想,试作粗浅之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 清·乾隆年卯冬,徐大椿卒于京师,终年七十又九(1693—1772),“满山灵草仙人药,一径青松处士坟“。其自题墓门句也。据吴县潘曾玮跋云“张雨村生子无肌肤,惧欲弃之,徐乃令以糯米粉掺其体,裹以绢,埋土中,出其首,乳之两日夜而皮生;任氏妇,患风痹,两股如针刺,徐乃令作厚裀。遣斡妪挽持之,任其  相似文献   
14.
定时发病运用经方治验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士澄 《中医杂志》1991,32(12):17-18
医贵思变。墨守陈规则思路狭窄,对疑难病证即无能为力。仲景治病,据因治证或审证求因,多为圆机活法,思路宽广。其所制方的适应症,多为临床常见的规范总结,实际上并不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之记载。我临证多年,时见发作、休止定时的疾病,自己和同道屡治乏效时,每玩味经方的药理方义,举一反三,变通用之即验。兹举验例如下,仪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后附有《幼科要略》,徐大椿对《幼科要略》折挹甚至,说“此卷议论,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我从临床运用叶氏学术时体会到,《幼科要略》论治风湿尤为见长,谨将其见长之处扼要探讨于下。非风寒竟致外感不停滞已属内伤一般认为风寒致病和食物停滞是常见的内外病因。叶氏也认为小儿肌腠疏脆,不耐风寒,脏腑气弱,乳食化迟,故内外二因之病自多。但他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细心观察小儿疾病的  相似文献   
16.
《灵枢·本脏》有“胃下者,管(脘)约不利”之记载,认为肌肉坚实则胃厚且寿,臑、?等处肌肉不明显突起者,每为胃下之征。胃位下降,管腔约束无力而缓纵不收,与胃下垂颇为近似。临床上每宗中气虚陷论治斯疾,几成唯一疗法。而对胃阴不足、脾弱肌松与肝郁不达等多种病因病机,则较少注意。我在临证中就常见不因中气虚陷所致的胃下垂,潜心分证论治,不囿陈规,疗效较显,谨举要分迷于下。  相似文献   
17.
乳糜尿,中医学上属膏淋范围。其病程较长,治愈非易,又往往效而复发。谨摘要分述,并陈己见治法。一、膏淋的传统证治小便浑浊如糊如膏,或有凝块,溲时尿道热涩作痛,因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所致。以清热化湿、通利州都为治,用程氏蓖(?)分清饮加减;若溲如米泔,形  相似文献   
18.
张景岳《传忠录·治形论》中,不分六淫七情与不内外因所伤,提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并谓治形以精血为先乃医家一大门路,能知治形,则变化神用在我。如此执简驭繁,究竟真谛何在?谨分节浅谈之。一、形体与精血的关系景岳以自己有身为大乐,谓人之所有所赖者惟此  相似文献   
19.
豚颠断哮     
哮症难断,有伴随终身而不愈者。北园屠猪者王某,中年得子,爱逾掌珠,周岁后得哮症,月必举发,发则喉间声若吼鸡然。甚至呼吸点头,憋闷不安。吾每视其寒热偏盛,以射干麻黄汤或桑皮汤化裁,一二日乃止。惟终不能根治,年至五六岁尚为吾家门下客焉。后越年余不至,因诘其故,王谓:“曾遇一村翁,教于不发时,服小猪卵子共几次约数十枚,竞愈,不复发矣。”儿童患哮就诊者恒多,吾皆介绍服此,隔年随访,俱曰未发。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