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2011年07月712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导致LC并发症的16个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C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37%(262/71238),其中因发生并发症而中转开腹173例,占66.1%(173/2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lot三角粘连、解剖变异、病期、胆囊壁厚度、胆囊萎缩为导致LC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医师的腹腔镜技术培训,严格掌握LC适应证,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是降低LC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软肝胶囊对二甲基亚硝胺(DMN)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腹腔注射DMN10mg/k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2d注射,持续4周,给药自造模之日开始,1次/d。结果给予软肝胶囊的0.7,1.4,2.8g/kg三个剂量组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2.8g/kg剂量组血清HA,LN的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其肝脏病变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软肝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比较单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13-01至2013-12我院按单孔法手术适应证收治胆囊良性疾病68例,按患者意愿分组后分别行经脐单孔多通道法(n=36)和三孔法(n=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胆囊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食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切口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单孔法组有4例因胆囊三角解剖困难改行三孔法完成手术,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腹手术。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指标方面,单孔法和三孔法手术时间分别为(50.7±25.4)min和(25.4±8.5)min,疼痛评分分别为 (1.2±0.5)分和(2.7±0.6)分,术后切口满意度分别为(4.4±0.6)分和(3.1±0.8)分,住院费用分别为(6998.9±489.7)元和(8013.4±229.6)元,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疼痛轻、美容效果确切、经济和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但操作相对困难,需具备相当的技术条件及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耻骨肌孔(myopectineal orifice,MPO)解剖结构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6至2016-06收治的96例经腹腔镜修补术腹股沟疝患者的病例资料,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 手术组54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TEP) 手术组42例,对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6例共进行122侧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或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包括经腹腔腹膜外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平均时间(45±12)min,术中出血10~50 ml。术后阴囊、精索血清肿3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掌握耻骨肌孔的解剖结构特点是成功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关键,合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避免术中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表现不典型胆瘘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1例LC术后表现不典型胆瘘的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表现不典型,无明显腹膜炎体征,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包块(6例)、上腹部隐痛(11例)、轻度腹胀(3例)及术后肠梗阻(1例)。确诊方法:腹腔穿刺(14例)、Trocar穿刺孔流出胆汁(6例)及剖腹探查(1例)。胆瘘原因包括:胆囊管残端瘘(2例),胆囊床毛细胆管瘘或迷走胆管瘘(9例),副肝管瘘(4例)。治疗以再次腹腔镜探查及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为主。所有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19例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2年,平均1.1年,恢复良好。结论LC术后表现不典型胆瘘比较少见,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加强对LC术后胆瘘的认识,注意对LC术后患者主诉及腹部体征的观察,可以早期发现术后胆瘘;治疗主张早期再次腹腔镜探查,如有包裹,可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胆道变异时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的特点与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5.1.1~2013.1共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9881例,其中因胆道变异引起的胆管损伤17例,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损伤部位:肝门部副肝管损伤完全横断4例;副肝管部分损伤5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4例;胆囊管开口在右肝管4例;损伤后处理:术中胆管发现13例:给予腔镜下处理3例、中转开腹修补+外引流10例;术后发现胆管4例,3例再次腹腔镜探查;1例右肝管完全横断伤,给予行内引流手术;术后胆漏2例,经过引流后治愈。结论胆道变异是导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提高警惕,掌握合适的手术方法技巧,充分认清胆道变异的形式,掌握胆管损伤表现的各种形式,可以将这种损伤有效避免或将损伤的引起的严重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分为非高脂血症组和高脂血症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气腹前及手术结束时抽取足背静脉血测定血栓调节蛋白(TM)、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并在术后24h行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①非高脂血症组在气腹后TAT和t-PA水平明显增高(P〈0.05),高脂血症组患者气腹后rrAT和PAI-1水平有明显增高(P〈0.05);②两组术后超声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栓形成。结论高脂血症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存在高凝状态,因此重视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前状态,采取预防措施对防治血栓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严格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避免无辜胆囊切除.方法 回顾性分析828例B超提示并经手术切除治疗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资料.结果 (1)年龄>50岁、单发、胆囊息肉直径>1 cm等是胆囊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2)各年度因胆囊息肉样病变而行胆囊切除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2.7%~7.1%,其中胆固醇息肉占86.11%,胆囊癌占1.92%.结论 目前因胆囊息肉样病变而行胆囊切除术中有绝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重视胆囊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严格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和分析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急腹症及腹部外伤的价值.方法 对具有开腹探查指征的61例不明确诊断的急腹症及腹部外伤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根据探查情况决定具体术式.结果 61例均行腹腔镜探查,60例明确诊断,50例避免开腹手术,手术并发症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技术不仅对外科急腹症和腹部外伤能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探查,同时又能进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总管探查围手术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总管探查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腹腔镜应用中心收治的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病人105例按年龄、性别、体重、病程接近原则随机分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围手术处理组(n=53)和传统的围手术处理组(n=52),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的围手术处理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总管探查围手术期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