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66篇 |
免费 | 461篇 |
国内免费 | 2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篇 |
儿科学 | 51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388篇 |
口腔科学 | 78篇 |
临床医学 | 925篇 |
内科学 | 531篇 |
皮肤病学 | 126篇 |
神经病学 | 154篇 |
特种医学 | 34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586篇 |
综合类 | 2111篇 |
预防医学 | 993篇 |
眼科学 | 90篇 |
药学 | 812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715篇 |
肿瘤学 | 1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212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166篇 |
2014年 | 387篇 |
2013年 | 277篇 |
2012年 | 334篇 |
2011年 | 370篇 |
2010年 | 300篇 |
2009年 | 385篇 |
2008年 | 283篇 |
2007年 | 319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339篇 |
2004年 | 366篇 |
2003年 | 321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214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195篇 |
1997年 | 215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31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9篇 |
1976年 | 4篇 |
1965年 | 7篇 |
195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颈性眩晕的分型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将颈性眩晕分为上、下颈性眩晕,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与常规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35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其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分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2.
【摘要】目的:探讨迭代重建(IR)技术对低剂量脑CT灌注(CTP)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低剂量脑CTP,CTP原始图像分别经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得到两组图像,比较两组图像客观质量及灌注参数图的主观质量。结果:对经IR及FBP重建的灌注参数图(CBV、CBF、MTT、TTP)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各灌注参数图脑灰白质分界评分P值分别为0.317、0.157、0.257、0.083,图像伪影严重程度评分P值分别为0.083、0.046、<0.001、0.011。经IR重建的CTP原始图像客观质量及灌注参数图的图像均匀性、总体图像质量均优于FBP重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脑CT灌注迭代重建能明显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改善图像质量,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3.
胰头癌手术130例疗效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30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死亡率,术后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手术损伤肠系膜血管及门静脉3例;手术并发症45例(34.6%)手术死亡12例(9.2%)术后1年,3年和5的存活率分别为44.6%,11.5%和2.3%,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切缘状态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而癌分化程度和患者年龄对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7例PDSMA患者的CT表现。10例行CTA,7例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经验丰富的腹部专业医师单独阅片,分析病变部位及CT表现,并对瘤体的4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①17例增强扫描均见明显的真假双腔(17/17)。②15例显示内膜辫征(15/17)。③13例假腔内显示血栓征(13/17),其中2例假腔完全血栓化。④14例显示内膜破口(14/17);7例显示假腔出口(7/17)。⑤9例显示肠管缺血征(9/17)。⑥瘤体近端距腹主动脉距离0.5~5.5cm,平均2.1cm。破口距腹主动脉距离1.6~5.6cm,平均2.6cm。瘤腔长度1.5~5.4cm,平均3.5cm。瘤腔宽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CT能准确诊断PDSMA及相应肠管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追踪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寰枢椎(C1,2)骨折脱位由于其解剖特性,损伤后极不稳定,使高位脊髓处于高危状态,极易危及生命或导致延髓、脊髓受卡压.笔者自2005年11月~2007年3月,采用短节段C1、2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治疗C1、2骨折脱位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6.
Wnt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nt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的关系一直都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Wnt信号通路包含许多信号成员蛋白,其中任何一个成员蛋白的突变或异常均可激活Wnt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异常增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为此,针对Wnt信号通路不同基因靶点的高特异性基因药物开发以及肿瘤的分子诊断也相继出现。目前,Wnt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包括细胞膜水平、胞内通路成员蛋白水平、β-catenin水平和核内TCF/LEFs-β-catenin复合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人参二醇组皂苷(panoxadiol saponin PDS)与顺铂(cisplatin,DDP)联合应用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PDS与DDP联合应用对DUl45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吖啶橙染色观察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并计算细胞平均凋亡率;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细胞内激活的caspase3的表达.结果 100mg/L,PDS与0.2 u mol/L DDP联合给药:(1)48h后可使单独应用0.2 1.tmol/L DDP组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由16.35%提高到47.13%;(2)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见细胞呈现明显凋亡形态,其凋亡率与2μmol/L DDP组相当:(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可使单独应用0.2μmol/L DDP组其诱导DU145细胞凋亡率从5.53%提高到19.39%,相当于其10倍剂量即2.0 μmol/L DDP的诱导凋亡效应(21.05%),明显高于PDS单独应用的凋亡率:(4)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可使单独应用O.2 μmol/L DDP组细胞内激活的caspase3阳性细胞率与2 μmol/L DDP组相当.结论 PDS能增强DDP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的致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108.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58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9月至2007年10月期间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中转开腹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87 min,术中平均失血11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2.3 d.手术切除淋巴结平均为18.5个; 随访6~42个月(平均17.6个月)未见切口种植及吻合口复发.结论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取得比开腹手术更好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病理形态学、血脂及相关炎症因子指标的观察,探讨高压氧对AS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28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随机处死4只,取主动脉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确定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剩余24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高压氧组行高压氧处理,1次/d,共30 d,对照组不予以高压氧处理。高压氧治疗前、后测小鼠体质量。高压氧治疗结束当天处死小鼠,测定血脂及血清中CRP水平;进行主动脉HE染色,观察主动脉根部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组织形态学相关指标,包括动脉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内膜面积/中膜面积( I/M)比值。结果高压氧治疗后,高压氧组小鼠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小鼠主动脉可见大量AS斑块,内膜不规则增厚,且动脉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I/M比值明显大于高压氧组小鼠( P<0.05)。结论高压氧有抑制AS的作用,其抑制AS作用独立于血脂之外;高压氧的抗炎作用可能是延缓AS发展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CD13+CD133+ 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结果 CD13+CD133+HCC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2.19%处于G2/M期,19.36%处于S期;62.18%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11.88%处于G2/M期,25.95%处于S期.在裸鼠体内,1×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即可成瘤,而1× 105个CD13-CD133-HCC才可成瘤.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种亚群较易被杀灭.FACS分选的CD13+CD133+HCC和CD13-CD133-HCC细胞经过10d培养后,CD13+CD133+HCC亚群的CD13、CD133标志表达与HuH7细胞系相近,而CD13-CD133-HCC细胞不具有此能力.结论 CD13+CD133+HC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临床肝癌复发和转移有关,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杀灭的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