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2.
患儿,女,38天,于生后3天发病,以间断抽搐35天为主诉。在当地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抽搐表现为哭闹时面色发青,口唇发绀,双拳紧握,四肢发硬上举,持续1~2分钟,可自行缓解。每日发作5~6次,不伴发热,无喂养困难,反复发作,突发突止,发作期间反应如常,为明确诊断来我院门诊以抽搐待查收入院。该患儿为第3胎第2产,生后青紫窒息4~5分钟,经抢救恢复自主呼吸,经抢救后Ap-gar评分为3分,羊水污染(程度不详),母亲第2胎先兆流产,孕期B超曾发现脐带绕颈,未发现胎心胎动异常。入院查体:头围38cm,神志清,入院后发现患儿嗜睡,…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α1,2-岩藻糖转移酶(α1,2-fucosyltransferase,FUT1)基因转染对人卵巢癌细胞中HER2/neu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Real time 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中HER2/neu在基因、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和磷酸化情况,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HER2/neu蛋白上是否有Lewis(y) 结构。结果: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中HER2/neu mRNA表达明显增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检测到转染后卵巢癌细胞中HER2/neu蛋白和Lewis(y)抗原的表达均较转染前显著增加,HER2/neu蛋白上有Lewis(y)抗原结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基因转染后HER2/neu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结论:Lewis(y)抗原是HER2/neu结构上的一部分,其表达增加不但促进卵巢癌细胞中HER2/neu的表达,还激活了HER2/neu受体酪氨酸激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CAF)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以及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选择2014-11-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例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病例,进行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呈不规则小叶状,瘤细胞呈短梭形、大小一致、核卵圆至梭形、核分裂象不易见。肿瘤含大量的小至中等大小的血管,以无分支的毛细血管为主。病理切片特点为疏松排列的梭形细胞、脂肪瘤样细胞和突出的厚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CD34阳性。CD31、SMA、S-100、HMB-45均阴性。结论 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极少见的特殊的外阴部良性软组织肿瘤,肿瘤可能存在间质细胞增生活性不同的组织学亚型。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严密复查。  相似文献   
55.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输卵管癌及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输卵管癌73例和正常输卵管组织31例中OP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输卵管癌临床参数的关系及其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OPN以胞膜着色为主,亦有胞浆着色,OPN在正常输卵管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7.01%,明显高于输卵管癌组的38.35%,P<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OPN低表达的输卵管癌患者死亡率增高(P<0.05)。结论:OPN表达的减低可能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生及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56.
正1病例资料男性,78岁,于2017年7月21日至8月14日因"多关节疼痛3周"住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感双膝关节疼痛,无红肿,2周来双肩、肘关节及腕关节疼痛,夜间10时至凌晨2时疼痛显著,上午始减轻,伴双肩活动范围受限,双上肢近端肌肉酸痛,坐下及起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HE4与Lewis y抗原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HE4与Lewis y抗原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HE4与Lewis y的结构关系。结果:HE4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良性及正常卵巢组(P均<0.05)。Lewis y表达与HE4相似,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Lewis y抗原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交界性、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相关性分析显示:HE4与Lewis y呈直线相关(r=0.813,P<0.05)。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HE4与Lewis y抗原有空间位置上的重叠。结论:HE4与Lewis y抗原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均呈现明显高表达,且两者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究常用宫颈癌筛查方法在宫颈原位腺癌(AIS)中的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07月至2020年0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27例AIS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途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最终诊断是否合并鳞状上皮内病变,将127例患者分为单纯AIS组(n=49)和AIS+CIN组(n=78)。结果:127例患者中,82例(64.6%)无临床症状,其余病例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合房出血(25.2%),阴道不规则流血(9.4%),阴道流液(3.9%)。127例患者中120例行HPV检测,总阳性率为95.8%(115/120),其中单纯AIS组阳性率为93.3%(42/45)。最常见的单一HPV感染类型依次为HPV16、18、45。HPV阳性且有分型结果的111例病例中,106例(95.5%)存在HPV16或(和)18感染,110例(99.1%)存在HPV16或(和)18或(和)45感染。127例患者中98例行细胞学检查,37.8%(37/98)的病例细胞学未见异常,49.0%(48/98)提示鳞状上皮异常,仅有13.3%(13/98)提示腺上皮异常。127例患者中93例完成了H...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Rab23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b23在59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10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组织、13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以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ab23主要以细胞质、细胞膜着色。Rab23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84.7%,50/59)明显高于良性组(30.8%,4/13)及正常卵巢组织(25%,5/20)(P均<0.05)。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中,Rab23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晚期(P<0.01)和分化程度(P<0.05)具有相关性,是影响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b23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卵巢癌患者评估预后、靶向治疗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60.
目的:检测CD47在输卵管癌和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输卵管癌患者标本73例和正常输卵管标本31例中CD4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输卵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D47以胞膜着色为主,亦有胞浆着色,CD47在输卵管癌高表达率为42.5%,明显低于正常输卵管组织的83.9%(P<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47阴性表达的输卵管癌患者死亡率增高(P<0.05)。结论:CD47表达的减低可指导临床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且其表达减低与输卵管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