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术后疼痛的评估、障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黎军 《哈尔滨医药》2004,24(6):67-68
目的排除术后疼痛评估障碍,使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方法本文对109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情况进行了评估及其评估障碍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包括病人教育与护士教育,即病人的疼痛教育,改变其对疼痛的观念,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同时提高护士准确、及时有效评估疼痛的技能。结果:术后疼痛控制良好,有效率98%。结论护士采用有效评估方法,正确评估、排除障碍,能使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2.
黎军  许珊珊 《吉林中医药》2014,(12):1236-1238
目的在中药保留灌肠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入消化科病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中药保留灌肠的基础上辨证运用中药外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总体疗效的差异,及腹痛、腹泻、脓血便单项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比较治疗2周后的主要症状总体疗效,观察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1周后腹痛、腹泻、脓血便单项症状评分,观察组在腹痛、脓血便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外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总体疗效优于单用中药保留灌肠,且加用中药外敷有助于缓解腹痛、脓血便症状。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11年疟疾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为调整疟疾防治对策和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0~ 2011年疟疾疫情、疟疾调查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广西检出疟疾患者2406例,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91/10万下降至2011年0.21/10万.其中,2001~2008年发病率下降3.30%~43.75%,2009~ 2011年发病率上升11.11%~ 61.54%.监测12年,检出本地感染疟疾患者312例,占全自治区疟疾患者总人数12.97%(312/2406);检出输入性疟疾2 094例,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人数87.03%(2094/2406).结论 广西本地感染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治疗传染源是控制输入性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和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4.
黎军  许珊珊 《护理学报》2013,(23):60-63
目的:探讨临床中医护理路径在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9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制订好的临床中医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评分、满意度、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评分明显提高(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均减少(P<0.05)。结论临床中医护理路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并加速了临床症状的缓解,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广西农村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流行现状,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分层抽样方法对广西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5个人口约1 000的自然村人群进行调查,抽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人群HBsAg阳性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8.80%、58.70%、59.93%.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P<0.001).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HBsAg、抗-HBs及抗-HBc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民族HB-sAg、抗-HBc阳性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4岁及5~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5.48%,46.05%.1~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低于15~89岁人群(P< 0.001).30岁前HBsAg阳性率呈上升趋势,30~35岁达最高峰,35岁后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广西农村仍然是乙型肝炎高度流行区,加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仍是乙肝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广西最北部全州县历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评价本世纪以来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查阅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50年代疟疾是当地的主要传染病,存在多种疟原虫传播流行,当地居民人群疟疾阳性率为284.25/10万,其中1955年为722.84/万,60年代为70.05/10万,70年代为12.74/10万,80年代为22.43/10万,90年代为18.67/10万,本世纪为1.56/10万。1962年后未发现三日疟及恶性疟病例。自1990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该县的疟疾病例均来自流动人口。结论该县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存在流动人口将疟疾输入传播的威胁,因此,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细胞来源等对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82例PG-DLBCL患者中,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4岁,可追访72例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均分别为64.2%和59.3%.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和β2-微球蛋白(β2-MG)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G-DLBCL发病以中年男性为主.IPI、B症状及β2-MG对预测患者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其中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化疗或术后放化疗组的疗效与化疗或放化疗组相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区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规律,指导直肠癌辅助放疗的靶区勾画。方法回顾19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失败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对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盆腔局部复发部位分别为直肠系膜周围区47.6%、瘤床(吻合口)45.5%、骶前区23.6%、会阴区22%、前盆区17.8%及盆侧区4.2%;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为髂外血管周围淋巴结21.5%、腹腔血管周围淋巴结18.8%、髂内血管周围淋巴结9.9%、髂总血管周围淋巴结8.9%、直肠系膜周围淋巴结8.9%、骶前区淋巴结4.7%及腹股沟淋巴结4.7%。原发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6 cm者的会阴区转移率(33.0%)明显高于〉6 cm者(9.1%),P〈0.01;前者腹腔血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率(6.8%)低于后者(33.0%),P〈0.01。Miles和Dixon术式仅在会阴区复发率上存在差异(34.2%和5.2%,P〈0.01)。结论瘤床(吻合口)、直肠系膜区、骶前区为直肠癌最主要的局部区域失败部位。当肿瘤下缘位于距肛门≤6 cm时或接受了Miles手术后,则必须将会阴区包括在放疗野内。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评价横县1950-2010年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上世纪50~60年代是恶性疟、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高度混合流行区,50年代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为115.86/万,其中1953年疟疾病例共20 908例,居民发病率为449.01/万。60年代下降为12.97/万,70年代为0.51/万。80年代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人增加,但人群发病率下降至0.31/万,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后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90年代下降为0.22/万,本世纪为0.01/万,2001年在当地居民仅发现1例间日疟病例。结论该县自1993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在当地得到有效控制,但应继续检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7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年报表、工作简报及网络直报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8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7.14%(8/112);平均年发病率为0.04/万,较2010年上升100%。全年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人42 06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3 86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阳性率为0.21%。8例疟疾病例中,间日疟5例,恶性疟3例;病例分布于隆林县、天峨县、南丹县、右江区,均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防治措施有效,疟疾疫情稳定。加强对境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