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是诸多晕厥中既特殊又常见的一种类型 ,过去是在排除其它类型晕厥的基础上诊断的 ,故诊断步骤复杂、费时、费资金。本文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产生的病因或诱因、机制、晕厥特点、伴随症状与体征、协助诊断方法及护理要点的分析 ,从而提高该实验的效率 ,有助于确诊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倾斜试验是确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项特殊性检查 ,我院新近开展此项新的检查项目 ,做好配合护理是此项检查开展顺利和提高试验效率的关键。1 血管迷走性 (血管抑制性 )晕厥 又称普通晕厥 ,最为常见。多发生于体弱的年青女性 ,…  相似文献   
22.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PW-TDI)评估哮喘患儿在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右室功能状态。方法哮喘患儿36例,分别于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启动PW-TDI模式,获取三尖瓣环处心肌运动频谱测定右室功能相关参数(Sm、e峰、a峰的峰值速度及e/a比值),测量等容收缩时间(ICT)、射血时间(ET)及等容舒张时间(IRT)并计算Tei指数,所有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缓解期比较,哮喘患儿发作期右室功能相关参数Sm、e峰峰值速度、e/a比值及Tei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哮喘患儿发作期右室功能受损。②应用PW-TDI技术评估.哮喘患儿右室功能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3.
自1987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上尿路畸形患儿19例,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并对术后护理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最小22天,最大10岁。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简写PUJO)8例(9侧),其中1例合并对侧肾发育不全;施行病肾切除2例,Anderson’s法肾盂输尿管吻合术6例(7侧)。肾输尿管重复畸形8例(9侧),其中1例对侧不完全性肾输尿管重复畸形,2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囊肿;施行上极肾和上极输尿管部分切除5例,其中1例于术后2年行异位输尿管囊肿切除,1例术中误伤下极输尿管,行输尿管吻合  相似文献   
24.
25.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病程中常见的慢性血管性并发症,其发生过程中与细胞凋亡及其离子水平变化的关系尚需验证。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量和钠、钾离子含量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材料:实验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完成。选用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40只,鼠龄20个月,体质量320~350g,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并在糖尿病发病后分别于第4、6、12、16周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和视网膜组织中钠、钾离子含量的变化;对照组单纯用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注射。对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钠、钾离子及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钠、钾离子含量变化。②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③细胞凋亡量变化。④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视网膜细胞溶解液中在发病后4周可测到细胞凋亡,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凋亡程度逐渐加重;视网膜组织内钠离子浓度增加、钾离子浓度明显减少(P<0.01或0.05)。实验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视网膜内钠离子含量及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分别为7.584,7.844,7.369,6.246,P均<0.01);而与视网膜内钾离子含量呈高度负相关(r=-7.658,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存在细胞凋亡和钠、钾离子含量的异常,这些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调查和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状况,为推动线上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22年7月,随机选择广西某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状况的网络问卷调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2年(2018—2019年)作为疫情前阶段,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年(2020—2021年)作为疫情后阶段,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所纳入的341名医务人员中,疫情后阶段参加线上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继教活动)次数≥6次者比例高于疫情前阶段(71.8%vs 49.3%,P<0.05);疫情后阶段,35~50岁(78.4%)或>50岁年龄段(82.9%)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83.9%)医务人员、工作年限为10~20年(73.5%)或>20年(84.2%)的医务人员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6次的比例分别高于<35岁年龄段(54.9%)的医务人员、中级职称(67.9%)或初级及以下职称(59.2%)医务人员、工作年限<10年(59.1%)的医务人员(均P<0.05)。疫情后阶段,医务人员获得继教活动资讯的主...  相似文献   
27.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病与多发病,具有风团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快,效果明显,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高。中医从整体辩证论治的方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两项指标的评价上明显更优。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方法很多,无论是以单纯针刺为代表的一系列针灸疗法的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都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但其在评价方法上存在指标难以量化、缺乏统一客观标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科学性。文章就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8.
黄艳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27-429
目的本文尝试用不同的色谱条件测定盐酸麻黄碱滴鼻液中主药含量,通过比较其优劣,为麻黄碱的质量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选用依利特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10μm,4.6mm×200mm),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57nm,进样量为20μL,流动相为20mmol/mL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pH至6.0)-甲醇-三乙胺(50∶50∶0.2),流速为1.0 mmol/mL。结果该法室温条件下即能对盐酸麻黄碱进行有效分离和检测。方法线性范围:0.05~0.5 mg/mL(R2=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4%、精密度为0.57%(n=9);20h内重复测定样品6次,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选定方法的重现性、耐受性好,可作为测定盐酸麻黄碱滴鼻液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山大学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无菌级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15只/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用0.1mol/L、pH4.5柠檬酸盐缓冲液配制)诱发糖尿病,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于糖尿病发病后4,6,12周,将两组大鼠空腹麻醉后尾静脉采血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制备视网膜血管铺片,常规过碘酸-Schiff染色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的视网膜微血管壁的细胞数。空腹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用微柱层析法,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用SDZ-3型自动电子计时黏度计,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触性的测定采用LG-B-190型红细胞聚集仪。结果:实验共纳入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腹腔注药前后血糖变化:腹腔注药前,两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低于6.5mmol/L(t=1.6149,P>0.05),尿糖定性均为阴性。腹腔注药后第1,3,7天,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均持续高于19mmol/L,且尿糖持续阳性,而对照组大鼠血糖均低于6.5mmol/L以下,尿糖阴性。注药后两组大鼠血糖具有显著性差异(t=5.6482~5.6694,P<0.01)。②糖尿病发病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发病后4周,毛细血管行走尚规则,血管壁细胞数目及血管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发病后6周,血管壁细胞数目减少;发病后12周,血管壁细胞数进一步减少,毛细血管迂曲,管径粗细不一,毛细血管呈囊样扩张。对照组在以上各实验时点毛细血管行走规则,管径粗细均一,视网膜毛细血管无异常改变。③糖尿病发病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与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病后4,6,12周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犤(7.9±1.3),(6.1±1.2)%,P<0.05;(10.3±2.1),(6.2±1.1)%,P<0.01;(10.4±2.5),(6.2±1.1)%,P<0.01犦。发病后4周糖尿病组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与对照组基本相近犤(56±6.5),(58±6.2)个,P>0.05犦,而发病后6,12周糖尿病组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犤(42±5.3),(59±6.1);(28±4.5),(58±5.9)个,P均<0.01犦。④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糖尿病病程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216,-0.7518,-0.7422,-0.7651,-0.7366,-0.7537,P均<0.01),而与血液流变触性呈正相关(r=0.7682,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周即可检测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且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发病后6周开始发生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异常和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早期纠正其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糖代谢紊乱对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量的变化。方法 将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0只。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 ,STZ)诱发糖尿病。并在糖尿病发病后分别于第 4、6、12、16周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和视网膜组织中Na+ 、K+ 浓度的变化 ;对照组单纯用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注射。对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 (AbA1c)及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视网膜细胞溶解液中在发病后 4周可测到细胞凋亡 ,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凋亡程度逐渐加重 ;视网膜组织内Na+ 浓度增加、K+ 浓度明显减少 (P <0 .0 1或 0 .0 5 )。实验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FBG浓度、AbA1c水平、视网膜内Na+ 含量及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γ分别为 7.5 84,7.844 ,7.3 69,6.2 46,P均 <0 .0 0 1) ;而与视网膜内K+ 含量呈高度负相关 (r =-7.65 8,P <0 .0 0 1)。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存在细胞凋亡和Na、K离子含量的异常 ,这些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