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对燃煤型砷中毒慢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另选健康30人为正常组。治疗组(34例)口服银杏叶片3月,对照组(31例)口服安慰片3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ALT、ALB)、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鄄α(TNF鄄α)、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C鄄Ⅳ、LN、PCⅢ)、血清抗氧化指标(MDA、SOD、GSH鄄Px),其中33例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肝穿病理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44.8%,77.7%)与对照组(16.8%,4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AF、TNF鄄α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显著改善(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中SOD和GSH鄄Px显著提高(P<0.01,P<0.05),而MDA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其病理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计分显著下降(P<0.01)。各项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银杏叶片能有效改善燃煤型砷中毒慢性肝损害,其机理与其具有强有力的PAF拮抗作用有关,一方面阻断细胞因子间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减少氧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32.
Objective To detect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yeloperoxidase (MPO) gene and catalase (CAT) gene and their activities, and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rsenic poisoning caused by coal-burning.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 arsenic poisoning patients were chosen as case group in Jiaole Village, Xingre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an endemic area). One hundred and forty healthy residents living in 13 km away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Their blood was collec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echnique(PCR-RFLP) was used to detect polymorphism of MPO-463G/A and CAT-262C/T. Ultraviolet spectmphotomete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myeloperoxidase activity. Chromatometry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catalase activity. Results The genotype frequency of MPO-463G/A at GG, GA, AA site was 47.24%(60/127), 44.09%(56/127),8.67% (11/127) in case group and 42.34% (58/137),48.17% (66/137)1,9.49% (13/137)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χ2 = 0.642, P > 0.05). The genotype frequency of CAT-262C/T, at CC, CT, TT site was 65.60%(82/125),28.80%(36/125),5.60%(7/125) in case group and 76.51%(101/132), 18.94% (25/132) ,4.55% (6/132)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3.845, P>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orphism of MPO-463G/A and CAT-262C/T and the risk of arsenic poisoning was not found in this study(ORadj= 1.36, 95%CI: 0.74-2.50 for MPO; ORadj=1.35, 95%CI: 0.69-2.63 for CAT). The activities of MPO and CAT were (25.30±8.70)U/L and (2.80± 1.09)×103 U/L in case group, while (22.76±7.59)U/L and (3.90±1.01)×103U/L in control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F=0.760 for MPO, F=0.855 for CAT, all P < 0.05). The genotype of MPO-463G/A and CAT-262C/T was not found to ha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ctivities of MPO, CAT(F=1.312,2.822 for MPO; F= 0.151,0.036 for CAT, P>0.05). Conclusions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PO-463G/A and CAT-262C/T is not found to have relationship with arsenic poisoning. Arsenic can lead to the change of MPO and CAT activity, which, however, may not be affected by MPO-463G/A and CAT-262C/T polymorphism.  相似文献   
33.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目的:从遗传损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方面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进行研究并寻找早期及灵敏的分子标记物,方法: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和毒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遗传损害、DNA合成与修复,DNA损伤等指标均发生异常改变,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肤组织中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异常,细胞增殖与凋亡紊乱,各指标在组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砷致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以及影响DNA合成和修复,引起癌基因,抑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正常比例发生改变,机体的自稳机制受到破坏,导致细胞过度分裂,持续增殖,是砷致病尤其引赶快细胞癌变的重要机理。(2)皮肤过度化可能是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变的先兆;P53^mt、PCNA、P16和CyclinD1蛋白的异常表达及Apoptosis的表达水平改变有望作为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变的预警标志;(3)SCE、CA和MN分析可作为检测细胞遗传学改变的早期生物指标;DPC则可作为中晚期严重损伤的标志物;SCGE作为一种早期、实用的方法应用于砷接触人群的DNA损伤监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 (GSTP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mRNA和蛋白表达与砷中毒的关系.方法 123例砷中毒患者来自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其中轻度42例、中度41例,重度40例.在距病区约13 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47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采集被调查者的外周血,用PCR法检测外周血GSTP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GSTP1 mRNA表达.取自愿手术治疗的53例砷中毒患者的皮肤病理标本,其中一般病变28例、癌前病变20例、癌变5例,以病理学诊断无异常的15例非肿瘤手术患者的皮肤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皮肤组织中GSTP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按病情分组中,外周血GSTP1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轻(28.57%,12/42)、中(57.10%,23/41)、重度(65.00%,26/40)砷中毒组与对照组(6.38%,3/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92、26.000、33.412,P均<0.01);在按皮肤病理诊断分组中,GSTP1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一般病变(21.43%,6/28)、癌前病变(50.00%,10/20)、癌变组(80.00%,4/5)与对照组(6.67%,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562、7.468、10.756,P均<0.05).GSTP1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随砷中毒患者病情及皮肤病理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趋势x2=38.239、x2=13.659,P均<0.01).与对照组(0.184 26)比较,中(0.087 77)、重度(0.05693)砷中毒组外周血GSTP1mRNA表达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重度砷中毒组低于中度砷中毒组(P<0.01);与对照组(0.33845)、一般病变组(0.276 74)比较,癌前病变组(0.10481)、癌变组(0.043 70)GSTP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癌变组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P<0.01).皮肤组织中GSTP1蛋白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48,P< 0.05),其中癌前病变组(65.00%,13/20)、癌变组(40.00%,2/5)与对照组(100.00%,15/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83、11.778,P均<0.01).皮肤病损程度与GSTP1蛋白表达强度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负相关关系(r=-0.520,P< 0.05).按GSTP1基因DNA甲基化分组,GSTP1 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非甲基化组(0.187 07、95.74%)比较,甲基化组(0.03840、57.14%)显著降低(Z=9.032,P< 0.01;x2=23.134,P< 0.01).结论 砷中毒可通过导致人体GSTP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进而抑制其mRNA和蛋白表达,GSTP1基因在砷致病或致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结果  A、B及 C3个组的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 6 2 .83± 16 .5 0、47.48± 2 1.30和 41.97± 13.6 0 ,差异有显著意义 (A与 B:P <0 .0 5 ;A与 C:P <0 .0 1) ;3个组的阳性率分别为 10 0 %、90 .91%和 84.6 2 % ;3个组阳性分级构成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在燃煤型砷中毒发病过程中 ,细胞增殖起重要作用 ;PCNA可作为该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锂(Li2CO3)对抗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Wistar大鼠肝癌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结果:PCNA在诱癌早期(实验第6周)即有表达,第9、10周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B组)PCNA阳性率最高,碳酸锂同时给药组(C组)及先期给药组(D组)阳性率显著降低,C组阳性率略高于D组.结论:碳酸锂明显对抗AFB1诱导肝癌过程中PCNA的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抗癌作用;PCNA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并累及全身多器官及系统损害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尤为严重是其远期的致癌作用,其中以皮肤癌最多。通过检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力,探讨其在砷致皮肤损害乃至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病人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LWB -Ⅰ型微循环仪对162例砷中毒病人及68例正常人作双眼球结膜微循环观测。结果不同程度砷中毒病人 ,其球结膜微循环变化也不尽相同。轻度砷中毒病人以球结膜微血管数目减少及血管周围渗出为主 ;中度砷中毒病人以血管粗细不均 ,血流速度缓慢较为显著 ;重度砷中毒病人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逐渐升高 ,尤以血球重度聚集及缺血区的出现更为突出。结论球结膜微循环障碍是慢性砷中毒病人的重要表现 ,监测其变化 ,有助于砷中毒病因的探讨、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9.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主要以皮肤、神经、消化系统损害为主 ,肝硬化、皮肤癌为其主要死亡原因[1 ] 。本实验通过对 74例燃煤污染型慢性砷中毒患者血清甘胆酸 (CG)、透明质酸 (HA)水平进行放射免疫测定 (RIA) ,观察其与肝脏损害程度以及肝纤维化过程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慢性砷中毒组共 74例 ,男 5 3例 ,女 2 1例 ,年龄 1 9~ 6 3岁 (平均 39 2岁 ) ,全部来自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病区 ,均有长期含砷煤接触史 ,临床按王连方[2 ] 所荐标准确诊。对照组共 4 9例 ,男 2 6例 ,女 2 3例 ,年龄 2 0~ 4 7岁 …  相似文献   
40.
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中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病变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9例砷中毒患者病损皮肤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砷中毒皮肤癌变组和一般病变组(皮炎、角化过度和色素增多等)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分别为90.9%和0.0%,其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和16.7%,皮肤癌变组和一般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正常皮肤组织端粒酶和PCNA均为阴性;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59,P<0.01),二者具有一致性(P>0.05),一致率为82.8%.结论:端粒酶活性增加及PCNA表达在砷致皮肤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改变具有一致性,两指标的联合检测对砷中毒性皮肤癌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