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7 毫秒
31.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肿瘤发生在腮腺,1例发生于左颌下腺.其中1例继发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涎腺组织中淋巴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样间质中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团呈片状、岛状、条索状和巢状浸润,淋巴细胞呈多少不一浸润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呈泡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AE1/AE3(+),EMA(+),p63(+),CK5/6(+),S-100(-),SMA(-),Vimentin(-),LCA(-),肿瘤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瘤细胞EBER(+).结论:涎腺的淋巴上皮癌作为独立的肿瘤实体,有其特征,免疫表型呈AE1/AE3(+),EMA(+),p63(+),CK5/6(+),需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L5脊神经结扎(SNL)术后7 d和28 d大鼠脊髓背角内胶质细胞数量的改变与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 d和28 d取腰5节段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0张,等距随机抽选2套切片(每套各5张)分别用IBa-1和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采用体视学技术-光学体视框估计单位体积脊髓背角内MG或AS的数量(数密度),将其乘以脊髓背角的横断面积和单位长度(1 mm),即可得到1 mm长脊髓背角内MG和AS的数量。结果:与未手术侧相比,SNL组手术侧1 mm长腰5节段脊髓背角内MG的数量在术后7 d和28 d分别显著增加了210%和120%;AS的数量在术后7 d显著增加了62%,术后28 d无明显增加。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胶质细胞数量的动态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33.
陈琳  吴欢欢  黄小丽  宋先宏  周云龙  李晓梅  胡荣  卜平 《中草药》2016,47(16):2843-2849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BFO)交联环糊精(CDP)包合物(BFO-CDP-IC),并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比较BFO-CDP-IC与市售BFO乳剂的安全性。方法提取BFO及合成CDP;采用均质法制备BFO-CDP-IC,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BFO-CDP-IC处方及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法、红外光谱(FTIR)法、核磁共振(1H-NMR)法验证CDP及BFO-CDP-IC的形成;HPLC法测定BFO-CDP-IC中BFO的包封率;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并与市售BFO乳剂进行比较,考察其安全性。结果 BFO得率为17.3%;CDP产率49.26%,交联度8.47;BFO-CDP-IC最佳包合工艺为BFO与CDP投料比1∶10,包合温度20℃,均质时间6 min,稀释BFO的乙醚用量0.5 g;经SEM、FTIR和1H-NMR表明了CDP及BFO-CDPIC形成;HPLC法测得BFO包封率达80%,载药量为7.1%。BFO-CDP-IC的半数致死量(LD_(50))未测出,安全性显著高于市售BFO乳剂(LD_(50)为9.780 g/kg)。结论制备的BFO-CDP-IC包封率高,且与市售BFO乳剂相比毒性降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不良情绪、并发症发生率及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并发症情况及心率、血压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及术后的心率和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有效控制术中、术后心率及血压,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运用光学体视框估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构(粒子)的数量需要较厚的石蜡包埋切片;对于这样的切片,其染色深度和防脱片是制片、染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我们运用大鼠脊髓厚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与防脱片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究不同体质的舌象特征,明确舌象在体质辨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受试者1 363名并判定其体质类型,应用舌诊仪对其进行舌图片采集,并分析比较各体质人群的舌象特征参数差异。结果:以平和质舌象为标准舌象,阴虚质per-All最低(P<0.05),舌色红而苔薄;阳虚质TB-R、TB-I较高(P<0.01,P<0.05),舌色较淡;气虚质TC-H较低(P<0.05),舌色最偏于淡白,舌苔较白;痰湿质TB-B较高(P<0.05),整体表现为舌淡苔厚;湿热质与平和质相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质TC-S较高(P<0.05),舌色为9种体质中最暗,舌苔色深;特禀质TB-R、TB-I较高(P<0.05),舌色淡红;气郁质TB-R、TB-G、TB-H较高(P<0.05),舌色较淡。结论:不同体质有其典型的舌象特征,舌象特征指标可以为体质的判定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7.
选取2016-12-2018-01间在睢县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36例患者,围手术期在做好术前心理、肠道准备等护理措施,术后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完善呼吸道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切口感染及腹压增高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3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06±8.20)min,住院时间为(7.10±0.50)d。切口甲级愈合34例。2例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愈合。出院后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其间未出现复发病例。  相似文献   
38.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D),常发生在50岁以后,占65岁以上老年疾病的8%。老年性疾呆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也就是指患者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发生了障碍,最后合并感染而死亡。是继心脏病、肿瘤和中风之后,排在第4位的导致死亡的疾病。  相似文献   
39.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需要患者终身面对。因此 ,如何使老年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护理工作。搞好糖尿病教育 ,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是糖尿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糖尿病教育已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1] 。通过教育 ,提高老年患者对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 ,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监测、自我护理的方法 ,对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现将我科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情况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 2型糖尿病患者 83例 ,其中男性 72例 ,女性 11例 ,年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提升本校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重视度、兴趣和医学统计知识的专业应用能力,以全科医学专业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抽取2017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2个班共253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125人为教改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2班12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统一命题试卷的考试成绩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评价。结果 教改组的应用能力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t = 6.65,P<0.05),多元化教学能提高理论课课堂教学满意度(Z = - 2.448,P<0.05),实践课实用性满意度(Z = - 2.479,P<0.05),课程专业地位认识(Z = - 2.553,P<0.05),学习积极性(χ2 = 4.555,P<0.05)和团队交流能力(χ2 = 7.823,P<0.05)。结论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体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可尝试应用于其他专业并通过更大的样本、更细化的评价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