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探讨海水干预对人肺泡上皮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TNF-α、IL-6表达的影响.方法:肺泡上皮细胞来源的A549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C)和海水处理组(S).C组用新鲜培养基常规培养,S组经灭菌配方海水孵育0.5、1、2、4、8、16h,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HIF-1α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的含量.结果:(1)HIF-1α在海水干预1h后开始升高,4h达高峰(P<0.01),此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NF-α与IL-6在海水干预1h后开始升高,2h达高峰(P<0.01),4h及8h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海水干预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HIF-1α蛋白及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表达;HIF-1α在海水干预致肺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筛选甲硝唑人源单链可变区(scFv)抗体,为研究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甲硝唑作为抗原,固相包被于Nunc板,应用半合成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文库技术,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中经过3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随机挑选抗甲硝唑的90个克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交叉反应及竞争抑制实验,对其进行免疫学检测和鉴定,获得与甲硝唑结合活性较强的scFv阳性克隆,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酶切鉴定SfiⅠ/NotⅠ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XL1-Blue,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90个克隆中有16株克隆ELISA的490 nm波长吸光度(A490nm)值较高,将这些噬菌体上清与牛血清清蛋白(BSA)进行交叉反应,确定有4株交叉反应较弱,结合3次ELISA重复实验的A值及竞争抑制实验结果,最后确定1株阳性克隆.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XL1-Blue.结论 提取质粒酶切片段与目的相符,为下一步研究其特异性亲和力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3.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目前研究报道所用细胞来源单一,培养方法差异大,得出的结果不一致,不能证明分离、培养出的细胞是相同的细胞,难以比较。 目的:课题提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对同一个体来源的骨髓、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不同个体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的理论假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6/2008-12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 材料: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10例,取同一供者的骨髓、外周血细胞,细胞体积分别为20 mL与2 mL。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产科10例健康初产妇脐带血细胞,细胞体积为30 mL。 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贴壁法分离骨髓、外周血、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当细胞生长汇合至80%~90%时胰蛋白酶-EDTA消化,制成5×108 L-1细胞悬液,计为P0。重复上述操作,即为P1,依此类推P2~P5。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生长形态观察,细胞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增殖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汇合至50%时间、汇合至80%时间均早于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5~7 d时呈漩涡状生长,而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无此生长特性。②初始培养和传代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为成纤维样细胞,仅有少量内皮样细胞;而传至第5代的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除有成纤维样细胞外,还有较多的内皮样细胞和单核-巨噬样细胞。③P1~P5骨髓、外周血及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AS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苏丹黑B染色均呈阴性。④与P0细胞比较,传代培养至P5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数量明显多于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P < 0.05)。⑤CD29,CD44,CD90,CD71,CD105,CD166和HLA-ABC阳性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6%, P0~P5为55.9%~92.8%;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10%,P0~P5为19.7%~33.4%;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20%,P0~P5为35.4%~93.2%。CD34,CD45和HLA-DR阳性率,3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极低。CD14,CD31阳性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极低,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为12.1%~28.3%,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为8.1%~21.3%。 结论: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均能较好地形成间充质干细胞,以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最高,成分单一,而脐带血和外周血含量次之,细胞成分多。  相似文献   
84.
造血干细胞低温保存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造血于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效率及冻存HS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5例骨髓造血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以10%二甲基亚砜加10%自体血浆为冷冻保护剂,采用程控降温液氮保存。21例外周血于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采用CP1(cryopreservativesl)加4%人血白蛋白为冷冻保护剂,非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或低温冰箱保存。检测复温后单个核细胞(MNC)回收率、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回收率、台盼蓝拒染率(TBR),并行细菌学培养,移植后观察输注反应及植入情况。结果BMSC冻存时间为1~3个月,中位时间1个月。复温后MNC回收率为(97.74±0.85)%,TBR为(96.74±0.91)%,CFU—GM回收率为(72.04±1.87)%。PBSC冻存时间为1~20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复温后MNC回收率为(97.75±1.34)%,TBR为(96.28±2.16)%。复温后46份标本细菌学培养均为阴性。实施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BMSCT)2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79±0.9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的时间为(12.88±0.95)d。实施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21例,ANC〉0.5×10^9/L的时间为(10±1.14)d,PLT〉20×10^9/L的时间为(12.04±2.13)d。两组间MNC回收率和TBR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APBSCT组ANC〉0.5×10^9/L的时间早于ABMSC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PLT〉20×10^9/L的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出院前所有患者复查骨髓均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BMSC输注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PBSC输注。结论采用联合冷冻保护剂、非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或低温冰箱保存来冻存HSC是切实可靠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建议今后冻存BMSC前应去除红细胞。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缺氧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金钠多(银杏叶提取物)对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VEC缺氧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缺氧组、缺氧加金钠多保护组、单纯AngⅡ作用组、AngⅡ加金钠多保护组,缺氧加AngⅡ作用组、缺氧加Ang Ⅱ加金钠多保护组等7组.各组细胞经过Fluo-3/AM负载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VEC内Fluo-3的荧光强度代表钙离子浓度.结果 VEC分别经过缺氧及AngⅡ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P<0.01);缺氧条件下Ang Ⅱ可引起VEC钙离子浓度进一步升高(P<0.01);金钠多可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但各金钠多保护组的钙离子浓度仍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缺氧及AngⅡ等损伤因素都可引起VEC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金钠多明显减轻上述损伤,减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从而发挥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安全性和CD34+细胞分选纯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例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1例多发性硬化,予行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然后采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将其用保养液配置冻存于-80℃冰箱.采用非清髓内去除T的预处理方案,即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抗胸腺球蛋白(ATG)或CTX+ATG或CTX+马法兰+ATG,于第0天回输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结果 儿童能够耐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无动员相关死亡,动员后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5×108/kg和7.92×106/kg,纯化后的白体外周血CD34+和CD3+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8×106/kg和0.71×105/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1d和+15 d.结论 经CTX联合G-CSF方案可动员出足量的外周血干细胞,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获得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进展恶化,患儿能耐受动员方案,采集过程顺利安全;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的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纯度高,移植后造血恢复;采用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移植治疗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7.
患者,男,42岁,吉林籍,因鼻衄3天于1981年9月23日入院。失血约1,000毫升,伴头晕,乏力。曾有皮下出血、鼻衄、齿龈出血史,1969年拔牙后出血不止,无关节肿胀史。家族中仅一外甥有经常出血史。体检除轻度贫血貌外,无其它阳性发现。束臂试验阴性。入院后输全血400毫升,用一般止血药,口服铁剂等,鼻衄渐止,血红蛋白升至12.9克%。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三七总皂甙(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内皮细胞的影响,采用含三七总皂甙的DMEM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UEA—1、功能标志vWF及CD3l的变化。结果显示:250mg/L tPNS组诱导所得的贴壁细胞数及结合UEA-1的阳性率均多于其它浓度的三七总皂甙组(P〈0.05)。50ng/ml VEGF+250mg/L tPNS组表达CD31和结合UEA—1阳性的贴壁细胞数与50ng/ml VEGF组相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中药三七总皂甙可以诱导脐血部分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合用三七总皂甙和VEGF无协同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89.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MDS-RAS),是不同的疾病.AA向MDS-RAS转变已为人所知,而由AA向MDS -RAS转变,再转化为AA的病例少见,现报告一例.  相似文献   
90.
成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实验资料试剂均购自Sigma公司,荧光标记单抗购自BD公司,DMEM购自Gibco公司.成年女性48岁行吸脂术时用无菌针管从臀上方吸取深层脂肪组织20mL.在1h内将其移至离心管内,加入等量PBS缓冲液,充分振荡后低速离心800r/min×10min.反复冲洗3次后加入等量15g/L I型胶原酶.37℃水浴中充分振荡30min,再加入等量胎牛血清(FBS)中止.低速离心10min后弃去上清.将下层细胞用PBS悬浮后加入16mmol/L NH4Cl37℃水浴中10min以裂解红细胞.低速离心10min后再用PBS冲洗3次.最后将瞎胞用含100mL/L FBS+10g/L青霉素的DMEM悬浮后移入培养瓶中,37℃,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