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低体质量石骨症(OP)患儿进行外周血干细胞(PBSCs)采集的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例低体质量OP患儿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采集,观察采集过程的安全性,记录采集前后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的细胞数,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低体质量OP患儿能耐受PBSCs采集过程,采集物MNC和CD34+细胞分别为10.06×108/kg,2.74×106/kg。结论OP患儿无需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即能采集到足够PBSC,为移植失败提供一补救措施;低体质量儿PB-SC采集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78例急性白血病进行诊断分型。方法 按照FAB标准进行形态学分型,采用Wright-Giemsa染色;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酯酶即α-醋酸萘酚酯加氟化钠抑制,糖原即过碘酸雪夫染色。结果 过氧化物酶、糖原反应可区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糖原反应对诊断M6具有特异性;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试验,对区别粒-单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化学染色与形态学分型符合率为89.4%,形态学的确诊率为74.4%,加做细胞化学染色可将诊断率提高到93.5%。结论 形态学是白血病诊断分型的基础,细胞化学染色是形态学的重要补充,其经济、简便和稳定的特点有利于广大基层医院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老年贫血81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贫血的诊断特点。方法 分析 81例老年贫血病例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骨髓红系增生情况、骨髓形态学及病理学诊断、病因诊断等项目 ,以中位数、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81例老年贫血病例中 ,男性稍多于女性 ,中位年龄 6 8 9岁。中重度贫血占绝大多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者为5 2 11%,增高者为 33 80 %。近半数病例或伴白细胞减少或伴血小板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者占 39 15 %,单纯贫血者占 44 4 4%。形态学上以大细胞性贫血比例最高 ,占 36 99%,其次为正细胞性贫血 ,占 30 14%。骨髓红系增生活跃以上者占 83 87%;1 5活检病例合并灶状纤维化或纤维组织增生。缺铁性贫血为老年贫血最常见的病种 (2 9 6 3%) ,其次为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中摄入不足最常见 ,占 2 3 33%,肿瘤、食管裂孔疝、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也较多见。慢性病性贫血比例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老年全血细胞减少病例的常见病种。老年单纯贫血病例中 ,缺铁性贫血占首位 (4 7 2 2 %) ,巨幼细胞性贫血比例也较高。结论 老年人属弱势群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自控程序降温机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超低温冷冻方法保存,并对复温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研究超低温长期保存角膜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预激态补骨脂素抑制 K562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预激态补骨脂素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补骨脂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取预激态补骨脂素和晚激态补骨脂素处理的细胞,在培养后检测台盼蓝拒染细胞数和白血病细胞集落,并对它们在台盼蓝拒染细胞抑制率(TBIR)、细胞增殖抑制率(CPIR)和集落形成抑制率(CFIR)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预激态补骨脂素对K56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随着预激态补骨脂素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预激态补骨脂素与晚激态补骨脂素的TBIR、CPIR、CFIR各值比的差异不显著;为使预激态补骨脂素要充分发挥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补骨脂素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应在10分钟以上;与K562细胞作用时间也应大于12小时;抑制作用会因预激态补骨脂素预激后搁置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6小时内作用最强。结论:预激态补骨脂素和晚激态补骨脂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有望作为临床的抗肿瘤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小儿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问题。方法3例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接受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后冻存。然后选用BEAM+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CTX+马法兰(Mel)+ATG两种方案预处理,0d回输CD34^+细胞。观察造血重建、免疫恢复以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动员获得了足够单个核细胞,纯化后CD34^+细胞纯度高。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9、13、11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4、18和13d。3例原发病缓解。随访14~16个月,皮肌炎皮损消失、四肢肌力恢复正常,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评分(DAS28)由7.3分降至2.4分,系统性红斑狼疮DAI评分由16分降至4分。结论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小儿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肺活血颗粒对缺氧条件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一氧化氮(NO)产生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PASMCs,取对数生长期PASMCs随机分为常氧组,缺氧组,缺氧+益肺活血颗粒组(7.5,1.5,0.15 g.L-1)。利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PASMCs NO的产生,RT-PCR测定iNOS mRNA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胞内iNOS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单纯常氧组相比,缺氧组PASMCs iNOS转录和翻译增强,NO生成显著升高(P<0.05);且与单纯缺氧组相比,益肺活血颗粒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可进一步提高PASMCs iNOS的活性和NO的生成(P<0.05)。结论:益肺活血颗粒可以促进缺氧条件下PASMCs NO产生及iNOS活性和表达,其可能是通过提高iNOS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来实现,从而抑制PASMCs的增殖及介导血管的舒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胎肌条件培养液中有效成份的研究黄友章1汪声恒1李培峰2刘福陆2经多年研究,我们发现常用于体外CFU-GM增殖的胎肌条件培养液(FMCM),具有多种其它功能,如非特异性地保护多种造血祖细胞减轻理化损伤效应[1],促进受超低温损伤的CFU-GM的恢复[2...  相似文献   
19.
在CFU-GM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毒药物(阿糖胞苷、三尖杉酯碱)可抑制CFU-GM集落的产率。在一定时期用一定量的胎肌液进行处理,可减弱细胞毒药物的抑制作用,使CFU-GM产率增加。胎肌液的这种抗细胞毒效应似无药物的特异性,且与胎肌液浓度有一定关系。只有在进行CFU-GM培养前体系中存在胎肌液时,才呈现这种抗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0.
伴有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和出现绒毛淋巴细胞是脾淋巴瘤的特征之一,脾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