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不同锚钉位置及角度对关节镜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于2018年1月至12月因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严重骨缺损、翻修等其他损伤。使用术后肩关节CT测量锚钉位置及插入角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及Rowe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稳定性、活动度及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不同锚钉位置及角度与VAS评分及Rowe评分的关系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在85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的所有锚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28例患者的锚钉部分在肩胛盂关节面上,部分在肩胛盂边缘。两组的比较中,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9,P>0.05);所有锚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的患者Rowe评分较高(t=-4.072,P<0.05)。通过术后Rowe评定分级对锚钉打入角度的反向比较中,2点、3点、4点和5点钟4个位点对应锚钉角度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312、0.885、0.775、0.934,均为P>0.05)。 结论肩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在合理插入角度范围内固定于肩胛盂边缘稍内侧的关节面上可以使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而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对正常膝关节进行静态加载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对8例志愿者,由加载架上对膝关节在屈曲0°、30°、60°和90°时分别进行134 N前、后加载.采集各角度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获得膝关节静态加载在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单隧道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不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膝关节镜监视下单隧道异体肌腱移植重建MPFL的12例(15膝)髌骨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12.3个月)。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Kujala评分为(71.5±5.1)分和(93.2±2.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9,P=0.004);Lysholm评分为(70.2±6.0)分和(94.4±1.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6,P=0.013)。结论膝关节镜监视下单隧道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MPFL是一种治疗髌骨不稳的有效方法,对维持髌骨稳定有重要作用,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非打结型与打结型缝合锚钉对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Bankart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4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Bankart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关节镜下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非打结组(可吸收非打结型缝合锚钉修复,20例)和打结组(打结型缝合锚钉修复,24例)。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记录肩关节活动范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非打结组术前和终末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外展90°时外旋角度分别为(163±9)°和(170±4)°、(58±14)°和(90±6)°,术后外展90°时患侧外旋角度较健侧受限(8±6)°;术前和终末随访时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7.4±3.7)分和(94.3±2.6)分、(78.1±4.6)分和(93.9±3.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结组术前和终末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外展90°时外旋角度分别为(162±8)°和(170±6)°、(61±13)°和(91±6)°,术后外展90°时患侧外旋角度较健侧受限(5±3)°;术前和终末随访时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5.8±2.9)分和(95.1±3.7)分、(76.2±5.9)分和(92.8±5.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再脱位,均重返伤前工作岗位。结论肩关节镜下Bankart重建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有效方法,非打结型和打结型缝合锚钉修复Bankart损伤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56.
随着内固定装置和更加精确的隧道技术的发展,自体腘绳肌肌腱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开始普遍应用于关节外科。尽管自体组织移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一些外科医师还是倾向于采用同种异体移植物,以避免供区并发症;但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有效性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比较自体腘绳肌肌腱与新鲜冷冻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ACL在临床疗效和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7.
目的介绍评估一种关节镜下行骨折块复位环形钢丝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环形钢丝加压固定。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临床检查全部患者无伸直受限,Lachman征轻度阳性2例,中度阳性1例,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X线片检查均骨性愈合,骨折无移位、畸形愈合。结论关节镜下环形钢丝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较简单,二次拆除内固定简单,疗效满意,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FasT-Fix全内缝合器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FasT-Fix全内缝合器治疗的8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半月板愈合情况,评估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的差异。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无交锁。76例患者半月板达到临床愈合标准,临床愈合率95%(76/80);4例修复失败患者出现关节间隙压痛(十),其中2例合并关节积液及McMurray征(+)。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5士13)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士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4,P=0.000);80例患者中优60例、良12例、可8例,优良率为90%(72/80)。结论Fast-Fix全内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等优点,尤其对于难以缝合的半月板后角损伤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9.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28例PCL损伤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18~31岁,平均22.5岁。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在靠近肌腱肌腹交界处切断,对折成两股,关节镜下重建PCL,内口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后抽屉试验术前26例阳性,术后2例;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例阳性,2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12例阳性,术后均消失。随访评分采用IKDC评分方法:A级9例(32.1%),B级16例(57.1%),C级3例(10.8%);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7分。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PCL,通过两隧道转折处时,由于韧带两端无骨块,操作容易。可吸收挤压螺钉在隧道内口侧挤压固定,愈合后内口消失,避免隧道内口扩大导致韧带松弛、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附着牢固,股骨隧道外口固定坚强,重建韧带强度大。该手术还具有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0.
颈椎双向牵引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和原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双向牵引床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4~2001年应用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治疗9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例新鲜脱位均能复位,87例陈旧性病例中有7例未经前路松解术而能复位;72例须经前路松解后再牵引能缓慢复位,有8例仍不能复位。结论 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是对颈椎单向牵引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牵引功效明显优于单向牵引,适应于经单向牵引无效的寰枢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