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髌腱-骨(BPTB)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移植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56例ACL断裂患者行自体BPTB重建,对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和IKDC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3例获得随访,时间632(17±3)个月,患者膝不稳症状均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膝评分平均积分由术前的(66.3±6.1)分提高到术后的(88.3±5.9)分,IKDC评分由术前的79%降低为术后的4%,P〈0.01。16例术后合并膝前疼痛,51例长期感觉伸膝乏力,2例膝关节松弛。结论BPTB重建ACL临床疗效满意,但仍有膝前疼痛和伸膝乏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2.
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与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和异体骨-髌腱-骨、自体半腱肌腱、异体胫前肌肌腱、LAPS人工韧带五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3例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8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126例异体胫前肌肌腱、28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分级和KT-1000评价疗效.结果 前四组中期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PS人工韧带近期效果与其他移植物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自体骨-髌腱-骨组膝前痛发生率高,异体骨-髌腱-骨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异体胫前肌肌腱.结论 关节镜下前四种前交叉韧带替代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大致相同,但LARS人工韧带近期效果优于其他移植物.  相似文献   
23.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人工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先制成一种珊瑚羟基磷灰石(Cbralling Hydroxy Aptite,CHA)人工骨。再将此CHA人工骨与重组人BMP2(rhBMP2)和2%几丁糖复合,制备成rhBMP2/CHA复合人工骨。将此新型复合人工骨分别植入20只SD大白鼠体内,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并应用临床治疗骨缺损和椎间融合共30例,观察术后局部伤口情况,全身反应和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观察平均14个月,无全身性异常反应,仅1例伤口有渗液,3周内伤口愈合,其余无不良反应,伤口均在2周内一期愈合。骨愈合情况:骨囊肿和胫骨干骺端骨折骨缺损植骨后2个月愈合;脊柱椎间融合术后3个月融合;骨不连术后4~6个月愈合,无并发症发生。人工骨在观察期内未能完全降解。结论 自行研制的rhBMP2/CHA复合人工骨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性,成骨诱导作用优于单纯CHA和异体脱钙骨,临床应用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2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作为提高膝关节稳定性的常见手术方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但在移植物的选择(如骨-髌腱骨、腘绳肌腱、股四头肌腱或异体肌腱)、外科技术的使用(双束或单束重建)及股骨隧道的建立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其中,建立股骨隧道时应采取隧道还是经前内侧(anteriormedial,AM)入口建立股骨隧道,是目前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描述和分析AM入口建立股骨隧道重建ACL的外科技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前,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的修复技术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对于巨大的肩袖撕裂伤,关节镜下修复技术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存在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的陈旧性肩袖撕裂伤。虽然通过松解关节粘连和滑动技术可以使撕裂的肌腱松动,但瘢痕化的周围组织将阻碍肌腱回到解剖位点。  相似文献   
26.
胫骨平台及髁间棘骨折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胫骨平台骨折和胫骨髁间棘骨折都是膝关节内的一种常见损伤,常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上多年来沿用传统的切开复位方法,手术创伤大。近年来,我们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此类骨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6~45岁,平均36.7岁。胫骨平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自体骨-髌腱-骨(B-PT-B)中1/3重建ACL。其中同时行侧副韧带修复1例,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3例,半月板结合部缝合1例。结果按照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术中选择等长点,测量关节内重建韧带的长度,获取标准的髌腱两端骨块及胫骨、股骨隧道,并正确使用挤压螺钉固定两骨块于隧道中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该手术创伤小,对关节内环境影响小,可同时进行关节内其他手术,术后恢复快,是ACL重建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应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进行运动还原以获得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方法在生理负重下利用两台C型臂X线机采集8名志愿者健、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的两幅相互垂直的X线影像(2D),与由CT重建的三维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MCL、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结果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从0(°27.73±1.34)mm至90(°23.34±1.48)mm;PCL长度逐渐增加,从0(°26.5±1.65)mm至90(°33.80±1.97)mm;MCL长度逐渐减小,从0°(38.17±1.40)mm至90°时(35.98±1.50)mm。LCL长度同样逐渐减小,从0°(52.56±1.64)mm至90°(50.22±1.4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获得正常膝关节生理屈曲过程中韧带长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ACL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6侧人体膝关节标本,保留完整的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行单隧道双束和单束ACL重建,在MTS-858生物材料试验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和旋转加载(5N·m内旋胫骨)下屈曲0°、15°、30°、60°、90°位时的运动学反应。每个膝关节在4个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ACL完整、ACL损伤、单隧道双束重建ACL以及单隧道单束重建ACL,其中单隧道双束及单束ACL均采用双股腘绳肌腱。结果 (1)胫前加载:双束组在屈曲30°、60°和90°位,单束组在屈曲90°位时关节前后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P0.05);在屈曲60°位时双束组的胫前位移明显低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旋转加载:与ACL完整组相比较,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在屈曲0°、60°位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90°位时明显减少(P0.05);单束组在屈曲0°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60°和90°位时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明显小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隧道单束ACL重建相比,单隧道双束ACL重建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结果 8例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X线片复查股骨头坏死分期未加重,肢体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6例,良2例.结论 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延缓股骨头塌陷,推迟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