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评价复合人工骨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重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几丁糖(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CHC)做为自体骨移植替代物在手术后10周的融合效果。方法按序贯实验设计方法设计试验,分别以CHC和自体骨应用于骨不连、脊柱融合病例的治疗,于术后10周行X光检查,并按照Lane-Sandhu评分法中骨形成的评定标准来确定愈合情况,以愈合情况为观察指标,选定α=0.05、β=0.05、γ=FS/SF=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去除观察结果相同的2对至第13对时,曲线与上界相交,停止试验。结论从CHC做为骨移植替代物手术后10周的骨融合情况来讲,CHC比自体骨融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肌腱肌肉交界处切断肌腱,对折四股编织转移镜下重腱后交叉韧带,内口侧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12例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术前后抽屉试验10例阳性,术后1例阳性;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1例阳性,1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5例阳性,术后均消失。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结论 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韧带两端无骨块,通过隧道较B—PT—B顺畅。可吸收螺钉在隧道内口侧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受韧带撞击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的牢固附着,股骨隧道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强度。手术具有创伤小,能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分析影响其手术效果因素.方法: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侧附着点,在近侧腱肌交界处切断半腱肌腱,对折两股编织转移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隧道内口侧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股骨隧道外口加强固定.结果:手术28例,平均随访3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1)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较B-PT-B通过隧道时柔顺通畅;(2)隧道内口可吸收钉挤压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韧带撞击内口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3)隧道内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刚强度.  相似文献   
144.
关节镜下膝关节急慢性训练伤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军训及运动中膝关节稳定装置急慢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与镜下诊断及其病理改变的差异程度。方法 97例膝关节训练损伤患者通过关节镜观察进行诊断,分析急性及慢性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病理改变差异程度。结果 急性损伤(受伤6周之内)33例,临床诊断误诊率:ACL9.1%,PCL3.0%,半月板12.1%,二联征及三联征分别为6.1%及3.0%。慢性损伤64例,临床误诊率:ACLI1.6%,半月板4.7%,二联征及三联征各为1.6%。急性损伤合并软骨退变损伤5例(15.2%),慢性损伤合并软骨退变性损伤25例(39.1%),其中慢性膝关节损伤中韧带损伤合并软骨损伤20例,占80.0%。结论 急性膝关节损伤,由于关节肿胀、剧痛,临床检查受限,误诊率较高,应及早行关节镜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关节软骨损伤与关节损伤后不稳有关。慢性膝关节损伤引起软骨损伤的合并症,明显高于急性期,病程越长,软骨损伤越重。疑有韧带损伤、关节不稳、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韧带及半月板修复,以减少继发性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异体胫前肌Y型双束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术改进的方法。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8年1月,采用成人异体胫前肌编制成“Y”型双束,长度为130mm,A端为长束(A束),B端为两短束(B1、B2束)。韧带安装时两端均从膝前内侧工作通道的切口进入,即:外(膝前内侧工作通道)→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外(股骨、胫骨隧道外口)。可吸收界面钉先固定胫骨隧道侧,然后再固定股骨侧:固定前外侧束时屈膝90°,固定后内侧束时屈膝30°。术后予膝关节角度锁定助行器辅助锻炼8~10周,3个月后行走基本正常。结果本组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9.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45±15)min。Lachmann后向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8例阴性、5例弱阳性、4例阳性。KT-1000试验术前(9.0±4.0)mm,术后(3.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1);Lysholm评分术前(51.4±5.2)分,术后(93.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1);Tegner活动水平术后(6.9±1.3)分,术前(3.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1)。结论异体胫前肌编制双束有足够的长度和直径重建PCL,其抗拉力强;改进后的韧带过隧道方法,韧带通过隧道时顺畅,简单易操作,省时;准确的隧道内口、正常的张力(角度)固定是效果的保证;动静结合的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6.
同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修复关节软骨病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同体同关节内骨软骨镶嵌式移植 ,治疗关节软骨病损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美国镶嵌式骨软骨移植器 ,通过开放或关节镜下进行同关节非负重关节面提供骨软骨移植条块修复关节负重面的软骨病损。结果 手术 6例 ,术后随访 5~ 9个月 ,平均 6个月 ,均达到优良效果。结论 同体关节骨软骨镶嵌移植对治疗关节应力性局灶性软骨病、创伤性软骨缺损的45岁以下病人是一个效果确实、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7.
背景: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规律.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体内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的8例患者,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对比两侧.结果与结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0°、15°和30°,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而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缩短.  相似文献   
148.
同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修复关节软骨病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同体同关节内骨软骨镶嵌式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病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镶嵌式骨软骨移植器,通过开放或关节镜下进行同关节非负重关节面提供骨软骨移植条块修复关节负重面的软骨病损。结果:手术6例,术后随访5-9个月,平均6个月,均达到优良效果。结论:同体关节骨软骨镶嵌移植对治疗关节应力性局灶性软骨病、创伤性软骨缺损的45岁以下病人是一个效果确实、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9.
对于感染性骨缺损,是临床常见问题,处理比较棘手。作者研制的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经动物实验[1 ] 、临床试验[2 ] ,初步证实具有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其在感染性骨缺损应用中临床效果评价。1 临床资料接受临床试验共计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 2~6 7岁,平均4 2 5岁。骨缺损部位和感染性质:左肱骨近段骨结核1例,L4、5经皮髓核抽吸术术后椎间隙化脓性感染1例,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伴骨缺损1例,右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化脓性感染伴骨缺损1例。病理检查或细菌培养结果:结核杆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  相似文献   
150.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目前两个以上移植物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见.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分析,对比观察,于1998-06/2005-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同期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2例,其中异体髌腱移植87例,自体髌腱移植34例,自体双股半腱肌21例.方法:回顾分析34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8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蕈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随访31~84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2000评价疗效,并检测术后住院期间体温.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分级.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3组间患者满意度、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膝前痛发生率较异体骨-髌腱-骨、半腱肌腱组高.异体骨-髌腱-骨术后发热时间平均10.1 d,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分别为4.9 d和5.1 d,与异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同,但各组间供区并发症、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将影响人们对移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