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由于膝关节的体外标本无法模拟膝关节的真实运动,而体内的运动测试又无法获得骨结构的运动信息,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膝关节稳定性数据,也就无法对膝关节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2D/3D图像配准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变化进行静态加载体内稳定性测试。方法:8例患者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膝关节在屈曲0°,30°,60°和90°时分别进行134N前加载。采集各角度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3DCT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获得膝关节6个自由度数据。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胫骨前移均明显增加,在完全伸直(0°)时胫骨前移最小,胫骨前移在30°时达到最大;胫骨前移在60°和90°时逐渐减小,各角度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胫骨内旋、内移均较健侧增加(P=0.000)。提示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对膝关节静态加载的体内稳定性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移、内旋和内移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膨胀界面钉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早期疗效。方法对4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单隧道前内侧束与后外侧束双束异体胫前肌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采用自行研制的膨胀界面钉固定法,胫骨隧道采用界面螺钉束间固定法,屈膝60。拉紧固定。结果40例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25.2个月。术前麦氏征阳性6例,抽屉试验阳性21例,Lachman试验40例均阳性;术后上述3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IKDC(Intem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评分术前(D级28例,C级12例)与术后末次随访(A级34例,B级6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6l-3士7-2)VS(91.64-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膨胀界面钉固定重建ACL能够恢复原有ACL的解剖学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价骶尾部肿瘤手术治疗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4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47例骶尾部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脊索瘤13例,囊肿6例,骨巨细胞瘤4例,脂肪瘤3例,皮脂腺瘤3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源性肿瘤3例,转移癌3例,纤维瘤2例,畸胎瘤2例,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错构瘤、神经节细胞瘤、良性间叶瘤、低度恶性纤维母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术前主要临床症状:骶尾区疼痛37例,臀部及大腿麻痛33例,大小便障碍5例,双侧下肢肿胀、难以入睡1例.术前行选择性瘤血管栓塞术15例.6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41例行后路手术.良性肿瘤全部为瘤外切除,恶性肿瘤为瘤内切除.结果 术中出血量500~5000ml,平均3000ml,术前行选择性瘤血管栓塞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300ml.13例失访,余34例患者获得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4年.8例脊索瘤术后均反复出现局部复发,最快者为术后1个月复发,因其他脏器发生转移而死亡;4例骨巨细胞瘤3例失访,1例随访3年下肢功能、感觉活动良好,无大小便障碍.3例软骨肉瘤术后1例出现复发后死亡,2例无瘤生存;2例转移性癌和3例恶性源性肿瘤术后均死亡.全部良性肿瘤预后较好.结论 骶尾部肿瘤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症状轻微者占多数.术前行选择性瘤血管栓塞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出血的风险.良性肿瘤可进行边缘完整的切除,预后良好;而单纯手术治疗对骶尾部恶性肿瘤来讲,复发率高,预后差,采用全骶骨切除或手术联合放化疗可望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4束自体腘绳肌腱与异体胫前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42例单纯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自体组(4束自体腘绳肌腱移植,22例)和异体组(异体胫前肌腱移植,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发热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的差异;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表评估膝关节功能,KT-2000关节测量仪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自体组手术时间长于异体组,发热时间少于异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和异体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7±3)和(27±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移植物断裂松动、下肢深静脉栓塞、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IKDC分级、KT2000平移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束自体腘绳肌腱与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在缺乏自体韧带情况下,异体胫前肌腱是良好的替代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5.
问顾性分析2007 01107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收治的男性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1例.采用股骨双隧道Y 型双束LARS人工韧带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分别丁屈膝90°和30°位拉紧固定.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术后X射线示挤压螺钉何置准确,术后抽屈试验全部阴性.术前IKDC评分为D级8例,c级3例:术后早期为A级10例,B级1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142,P<0.05).术前及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5.2±5.6)分和(90.7±3.6)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572,P<0.05).  相似文献   
106.
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主要起到限制髌骨外脱位的功能,当发生急性髌骨外脱位时,MPFL是最常受到损伤的软组织结构。保守治疗髋骨不稳复发率高,近年来MPFL重建逐渐成为急性髌骨外脱位的常见治疗选择,其解剖位重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全膝活动范围内重建韧带的长度变化,并能很好地恢复髋骨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描述我们采用的MPFL解剖重建技术,并在尸体标本上比较MPFL解剖重建与正常膝关节髌骨稳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很多,且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有关固定方法是否能提供坚强固定、恢复原有ACL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股骨端膨胀界面螺钉固定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生物力学。方法:取新鲜冰冻成人膝关节标本21具,采用4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股骨端分别使用膨胀界面螺钉(n=7)、可吸收界面螺钉(n=7)、金属界面螺钉(n=7)固定,测试循环载荷后位移、100 N位移、400 N位移、抗拉刚度、最大拔出载荷、失败模式以及肌腱切割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循环载荷后位移:可吸收螺钉组<金属螺钉组<膨胀螺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拔出载荷:膨胀螺钉组>可吸收螺钉组>金属螺钉组,膨胀螺钉组与可吸收螺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膨胀螺钉组与金属螺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肌腱切割程度:膨胀螺钉切割伤最轻,可吸收螺钉次之,金属螺钉最重。结论:膨胀界面螺钉的最大拔出载荷、100 N位移、400 N位移以及抗拉刚度均超过普通界面螺钉,对移植肌腱损伤小,可以满足肌腱重建固定ACL的需要,并可实现单隧道ACL双束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钙磷涂层镁合金对兔骨骼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兔骨骼肌细胞分别接种于钛合金(钛合金组)、镁合金(AZ31B组)及钙磷涂层镁合金(CaP-AZ31B组)试件上培养2、6、24 h,计算细胞黏附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形态;采用AZ31B及CaP-AZ31B浸提液培养兔骨骼肌细胞1、3、5、7 d,同时以不加合金浸提液的细胞作为对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Calcein-AM和EthD-1双染法观察培养4 d后细胞存活情况,并测定细胞内总蛋白。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组细胞黏附率逐渐增加(P<0.05);培养2、6、24 h时,3组细胞黏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提液培养1、3、5、7 d,AZ31B组细胞相对增殖率低于对照组(P<0.05),CaP-AZ31B组高于AZ31B组(P<0.05);AZ31B组毒性评级为2级,CaP-AZ31B组毒性评级为1级;对照组、CaP-AZ31B组细胞活性较好,无明显细胞红染,AZ31B组部分细胞红染,但绝大多数细胞仍具有活性;3组细胞内总蛋白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0.05),各时相点3组细胞内总蛋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CaP-AZ31组、AZ31B组。结论钙磷涂层镁合金对于兔骨骼肌细胞具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7月,采用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肿瘤73例,其中54例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男31例,女23例;年龄9~74岁,中位年龄27岁。恶性肿瘤37例,良性肿瘤17例。49例原发骨肿瘤参照Enneking分期标准:3期17例,ⅡA期13例,ⅡB期19例。总结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术后5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4个月。21例(38.9%)出现7项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2项及以上并发症。其中病理性骨折4例(7.4%),深部感染2例(3.7%),神经损伤7例(13.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1.9%),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热损伤1例(1.9%),切口血肿2例(3.7%),切口脂肪液化、皮缘坏死8例(14.8%)。结论病理性骨折是导致原位微波消融术后再次手术的首要并发症,深部感染是造成保肢失败的主要并发症,神经损伤及切口愈合不良是最常见并发症,对微波高温的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持续脉冲加压冷疗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早期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加压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生理盐水冰袋;加压组采用持续脉冲加压冷疗。评估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程度、引流量、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加压组患者术后72h膝关节肿胀值和术后48h引流量较常规组减少(P〈0.05);术后72h、2周主动关节活动度较常规组增加(P〈0.05);术后2周HSS评分较常规组提高(P〈0.05)。结论持续脉冲加压冷疗有助于TKA术后患者早期消肿、减少引流量、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耐受性,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