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验证短期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电刺激(Carotid baroreceptors stimulation,CBS)是否通过激活迷走神经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减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36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三组(n=12):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组(CBS组)和迷走神经干切除术(Vagotomy)组(VAG组)。各个组别的实验犬分别结扎左冠脉前降支1 h和再灌注6 h完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BS组在心肌缺血前2 h对右侧颈动脉窦开始进行高频电刺激,直到实验结束,刺激参数:频率50 Hz,脉宽0.5 ms,刺激强度随血压进行调整,以保持血压较刺激前下降10%。VAG组在颈动脉窦刺激前实施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除术。于缺血前、缺血15 min、30 min、60 min和再灌注0.5 h、2 h、6 h时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各组随机抽取6只犬于再灌注6 h后分别经颈内静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采血后,迅速取出缺血区心肌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各组剩余6只犬于再灌注6 h后采用依文斯兰—氯化三苯基氮唑(TTC)双染色法检测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I/R组比较,CBS组心肌梗死面积,MPO活性,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降低(P<0.05);与I/R组比较,VAG组心肌梗死面积,MPO活性,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电刺激可减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中心粒细胞向缺血组织浸润以及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其机制与短期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电刺激激活迷走神经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2.
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刺激迷走神经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作为心肌缺血组(MI,n=25)、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MI-VS,n=25)、缺血+迷走神经刺激+阿托品组(MI-VS-Atr,n=25)和假手术组(SO,n=20)。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Western blot分析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磷酸化蛋白及总量表达变化。RT-PCR分析Cx43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Cx43表达分布情况。结果:MI-VS组室速/室颤发生率(16.0%,4/25)较MI组(52.0%,13/25)显著降低(P<0.05)。冠脉结扎30 min后,与SO组相比,MI组磷酸化Cx43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迷走神经刺激明显抑制了缺血所致的Cx43脱磷酸化(P<0.05);而阿托品明显阻断了迷走神经刺激对磷酸化Cx43的保护作用。MI组Cx43 mRNA表达均较SO组显著减少(P<0.05);而MI-VS组Cx43 mRNA表达较MI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发现缺血能够诱导Cx43的分布发生改变,而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缺血引起的Cx43的分布改变。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主要与迷走神经刺激抑制了Cx43的脱磷酸化及其分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持续微量泵给药联合化疗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37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6):恩度注射液持续微量泵给药,剂量为135 mg,加入3个微量输液泵中持续输注(360 h),21 d重复。对照组(n=2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常规给药,其中恩度1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匀速缓慢静脉滴注,第1~14天连续给药,间歇7天重复;同时联合既往未使用的或既往治疗无交叉耐药的化疗药物,每21天为1个周期。用药1周期后评价毒性反应,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相当。结论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恩度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给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消融左侧星状神经节(LSG)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后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方法 1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O,n=6)、心肌梗死组(MI,n=6)、消融组(n=6).SO组游离LSG而不予以射频能量,暴露左前降支但不予以结扎;MI组游离LSG但不行消融术,暴露左前降支,穿线结扎;消融组在消融LSG后30min再结扎左前降支.记录SO组和消融组消融前后30min内心率变异性[(HRV,包括低频(LF)、高频(HF)、LF/HF值]的变化,记录各组MI后1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内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总量及磷酸化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各组内Cx43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SO组消融前后HF、LF及LF/HF无明显差异.与消融前相比,消融组消融后LF值和LF/HF值显著降低,HF值明显升高.SO组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MI组相比,消融组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均0.05).与SO组相比,MI组Cx43蛋白、磷酸化Cx43蛋白及Cx43 m RNA含量显著降低(P均0.05).与MI组相比,消融组Cx43蛋白、磷酸化Cx43蛋白及Cx43m RNA含量显著升高,但与SO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消融LSG可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上调心肌梗死后心肌Cx43的表达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 (a) ,Lp(a)]和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10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收集基本临床资料、Lp(a)和Cys C水平,根据贝克抑郁量表评估将研究对象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 结果 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血清Lp(a)及Cys C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清Lp(a)及Cys C水平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Lp(a) (OR=1.004, 95% CI:1.001~1.008, P<0.01)及Cys C (OR=32.715, 95% CI:3.246-329.7373, P<0.01)水平是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Lp(a)和Cys C诊断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95%CI:0.647~0.835)和0.719(95%CI:0.614~0.823)。当Lp(a)诊断临界值取90.7 mg/L时,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87.5 %,特异度为54.3 %;当Cys C诊断临界值取0.98 mg/L时,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75.0 %,特异度为54.4 %。 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血清Lp(a)及Cys 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症个体,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且两者是冠心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卡维地洛对家兔心肌梗死慢性期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重构和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1)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卡维地洛组结扎前降支并卡维地洛5mg·kg^-1·d^-1灌胃。8周后测量梗死周边区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刺激交感神经时TDR、刺激交感神经引起TDR的变化(ATDR)及心室颤动(室颤)阈值,免疫组化法研究梗死周边区心肌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分布和密度。结果 心肌梗死组梗死周边区心室肌神经分布紊乱,GAP43和TH染色阳性。卡维地洛组梗死周边区神经纤维密度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P〈0.01),其基础状态梗死周边区TDR、交感神经刺激时TDR和ATDR均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P〈0.01),室颤阈值明显提高(P〈0.01)。结论 卡维地洛可有效调整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稳定电重构。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研究心脏自主神经干预对心房恢复性质的影响.方法 正常成年杂种犬10只,开胸后将多极电生理导管缝置于肺静脉、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处,应用Ag-AgCl电极记录标测部位单相动作电位,在基础状态和颈部迷走神经刺激条件下构建标测部位恢复曲线,分别对标测部位进行快速电刺激,记录心房颤动(房颤)诱发时的起搏周长和持续时间.心脏自主神经节(GP)消融后重复上述步骤.结果 GP消融前迷走神经刺激同基础状态相比显著缩短动作电位时限(APD),降低恢复曲线最大斜率(Smax),抑制APD电交替,但房颤容易发生(P<0.05).GP消融后,APD较消融前显著延长,恢复曲线Smax增大,APD电交替提前,但房颤不易诱发(P<0.05);GP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效应明显减弱.GP消融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显著增加APD恢复曲线Smax离散度(0.5±0.2对0.3±0.1,P<0.05),而GP消融能显著降低APD恢复曲线Smax离散度(0.2±0.1对0.3±0.1,P<0.05).结论 恢复曲线的斜率并不能完全解释房颤的诱发和维持,心房APD电交替可能对房颤的诱发并无预测作用,恢复性质的离散可能是诱发房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
目的构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实验模型并研究其特点。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麻醉后开胸,将多极电生理导管分别缝于左右心房、肺静脉及上腔静脉表面。调整呼吸机模拟SAHS和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各1h,间断测量血压、心率、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易颤窗口(WOV),进行血气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随着SAHS时间的延长,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逐渐增加。SAHS开始的前30 min,血压和心率逐渐增加,反映交感活性(LF)和迷走活性(HF)的指标均逐渐上升,LF/HF不变,ERP和WOV无明显变化。后30 min血压和心率开始下降至基础水平以下,反映迷走神经活性的指标逐渐占主导(LF/HF值降低),ERP显著缩短,WOV显著增加。ERP和WOV的变化在上腔静脉表现最为明显。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后,以上各项指标均恢复至基础水平左右。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一种新的SAHS动物模型。该模型显示了与临床SAHS患者相似的病理生理和电生理特点。恢复气道通气后,该模型所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电生理变化均能逆转。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缺血型ST段下移对冠心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92-2008年收治的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ST段下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心动过速发作时伴缺血型ST段下移,B组伴非缺血型ST段下移,并依据年龄将A组分成几个亚组,分别比较各组CAD诊断率.A组48例中有23例(47.92%)有CAD,B组17例中无一例有CAD,A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B组(P<0.05),且年龄越大,诊断价值越高.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缺血型ST段下移对CAD有一定诊断价值,且随年龄增长,诊断价值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00.
患者女性,53岁,间断心慌4年余,再发加重5天.食管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动过速,心房波节律整齐,心室波不齐,房室呈4∶3文氏下传,考虑房性心动过速4∶3下传.但返回病房后,患者再次发作心慌不适,心动过速心电图节律整齐,房室呈1∶1关系,考虑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比两次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房波频率、形态、振幅等特点,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