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3篇
内科学   133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39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28篇
  10篇
中国医学   209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烧伤创面早期常发生进行性加深,而组织的进行性损害与创面局部炎性反应程度过强及微血管栓塞有关,如何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组织进行性损害逆转,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愈后瘢痕轻,是目前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实验大白鼠深Ⅱ度烧伤创面后,在8h内行刮痂术并用-83℃异体皮覆盖创面进行研究,试图探讨此方法在深Ⅱ度烧伤早期创面组织进行性损伤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K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 <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 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 与 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王翠筠  支双芬 《微创医学》2001,20(5):619-620
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我院内镜室行纤维及电子大肠镜检查共1681例,共发现大肠息肉284例453个,检出率为16.89%.对223例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共摘除息肉385个,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84例大肠息肉患者,男170例,女114例,男女之比为1.49∶1,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5岁,息肉直径0.5~4cm,单发198例,多发86例.有蒂183个,亚蒂122个,无蒂148个.检出息肉分布情况见表1 1.2 病理结果管状腺瘤198个,绒毛状腺瘤45个,绒毛管状腺瘤 21个,炎性息肉 164个,增生性息肉22个,幼年性肉3个.13个癌变息肉,均为腺瘤.其中直径大于2cm的无蒂息肉为8个,占61.54%,各种腺瘤癌变情况见表2.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我国四大慢性疾病之一,现患病率为2.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的来临,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胃肠道症状的发病率很高,约占患者的30~50%。目前有关糖尿病胃肠动力学研究在国内外普遍开展起来,多数研究集中在糖尿病胃轻瘫,少数有关小肠的动力学研究报告,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5例病人,全麻组7例,局麻组8例,观察麻醉前及术中各时段HR、SPO2、MAP的变化,结果手术期间局麻组的HR、SPO2、MAP增高明显(P〈0.01)。结果提示咽腭成形术选择全麻比局麻更安全,更有利于术中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Wilson病 )疗效与临床表型和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突变的关系。方法 :1 2 2例具有不同临床表型的Wilson病患者以二巯基丙磺酸钠 (Unithiol) 2 0mg·kg- 1 ·d- 1 和中药肝豆片每次 1 0片 ,每天 3次治疗 ,疗程 1个月。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 (PCR SSCP)分析技术对全部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的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扩增进行突变及多态检测。结果 :3 7例患者呈现 4种不同类型的PCR SSCP异常迁移带而强烈提示突变的存在。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突变率以及有明显突变可能和无突变患者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肝豆状核变性型和假性硬化型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肝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中国人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高发区。因绝大部分Wilson病患者是复合杂合子 ,且不同临床表型Wilson患者具有不同的疗效反应 ,故这些突变至少部分影响了临床表型的产生和治疗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通过症状或超声诊断确诊。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39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胆固醇息肉18例,腺瘤样增生6例,炎性息肉4例,乳头状增生2例,腺瘤6例,腺癌3例。10例良性息肉患者和2例恶性息肉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合并胆囊结石18例(占40.0%),其中有2例为腺癌患者。结论恶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是患者的年龄(大于50岁)、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的大小(直径大于10mm)和数量。治疗时对无症状的患者,如果证实有恶性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随访,可用超声动态检查。小于10mm的病变通常不会为恶性或出现其他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口服双环醇片25 mg,每日3次;对照组50例,口服健肝灵胶囊3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及病毒标志物情况(HBV-DNA、HBeAg)和停药后反跳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12周及24周时,ALT及AS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12周时双环醇治疗组ALT及AST下降幅度较健肝灵治疗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2周后双环醇治疗组未见明显ALT及AST反跳,而健肝灵治疗组在停药12周后ALT及AST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片与健肝灵一样,具有较好的保肝、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改善肝功能的疗效,双环醇对ALT、AST的早期下降作用优于健肝灵,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RP-HPLC测定不同产地青木香和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测定不同地区市售青木香、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和相关研究。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选用AlltechC18色谱柱 (4.6mm× 250mm ,5 μm) ,甲醇 水 醋酸 (68∶32∶1)为流动相 ,流速为 1.0mL·min-1,柱温为 35℃ ,紫外检测波长为 390nm。结果 :马兜铃酸A在 0.119~ 1.89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1.8% ,RSD为 2.09%。不同产地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在 0.916 9~ 1.907 6mg·g-1,其中以河北安国产青木香的含量较高 (1.90 76mg·g-1) ;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在 0~ 35 1g·g-1,其中以吉林市售品含量较高。结论 :本方法精密度高 ,重现性好 ,可用来含马兜铃酸类中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中以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最高 ,青木香中的含量约为关木通中的含量的 1/3,细辛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