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0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手助腹腔镜肝癌切除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肝癌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病变位于肝脏外周部位(Ⅱ~Ⅵ段)的23例病人,肝细胞癌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肝囊腺癌1例。采用手助腹腔镜行肝切除术。结果23例手助腹腔镜肝切除均获得成功,规则性肝叶(段)切除17例,肝不规则切除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05 m in,平均出血量187 m 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5 d。结论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2.
免T管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放置T管的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1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胆囊结石5例。采用腹腔镜辅助规则肝切除,均经左肝管残端插入电子胆道镜肝外胆管取石和右肝管探查,不切开胆总管,不放置T管引流。结果 1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腹腔镜辅助肝左外叶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6例。手术时间110~150min,平均128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95ml。术后无并发症。术后住院5~10d,平均7d。11例随访2~16个月,平均7.6月,优10例,良1例,无结石残留、复发。结论 腹腔镜辅助左肝切除、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取石,不放置T管,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是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微创性。方法:随机将60例肝切除患者分为两组,30例行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术,30例行开腹肝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第1、4、7天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14.3minvs.105.8min)和切缘距肿瘤边缘(3.22cmvs.3.3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助腹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212mlvs.376.5ml,P〈0.05),切口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5cmvs.22cm,P〈0.01)。手助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4dvs.3.48d,P〈0.05)。手助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8.35dvs.10.8d,P〈0.01)。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第7天CRP值比较有显著差异(23.23vs.63.35,P〈0.05)。两组于术后第4天中性粒细胞值比较有显著差异(6.45vs.9.51,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肝切除安全可行,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特点,是值得选择的微创肝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女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4)、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 (BGP)、25著维生素D3(25( OH) D3)、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与股骨颈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iscovery WA型 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BMD,采用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TRACP、CTX4、BALP、BGP、25 ( OH) D3、PTH、CT。将1084例受试者检 测结果按5岁为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 13. 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 (OH) D3、PTH、CT在35 ~ 50岁年龄段各组间 不存在差异;50岁以后25 (OH) D3开始下降,与丽D呈正相关;CT降低出现在65 ~ 79岁年龄段,与丽D显著正相关。35 ~ 45岁年龄段TRACP、CTX4与BMD呈负相关,而BALP、BGP与BMD呈正相关;50 -60岁年龄段BALP、BGP明显升高, TRACP、CTX4、BALP、BGP均与BMD呈负相关;65岁以后BALP、BGP开始下降,BALP、BGP与骨密度呈正相关,TRACP、CTX- 1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TRACP、CTX4、BALP、BGP、25 ( OH) D3、PTH、CT监测骨代谢水平为骨质疏松诊断、鉴别诊断提 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构建针对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研究Stat3基因沉默对人食管鳞癌EC-1细胞侵袭转移及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pSUPER-EG-FP-Stat3siRNA表达载体,转染EC-1细胞,RT-PCR,Western Blot检测Stat3的表达;Boyden-chamber体外侵袭实验检测siRNA对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MTT法检测siRNA对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pSUPER-EGFP-Stat3si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RT-PCR,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iRNA能有效地降解EC-1细胞中Stat3基因的mRNA,下调Stat3蛋白的表达;转染siRNA后,与对照组相比,EC-1细胞侵袭转移和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结论:成功构建针对Stat3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可有效沉默Stat3基因在食管鳞癌EC-1细胞中的表达,抑制EC-1细胞的侵袭转移及增殖能力,可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C9706、Eca109细胞系中S100A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C9706、Eca109中S100A4蛋白及MMP-2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EC9706和Eca109细胞中S100A4与MMP-2的mRNA表达.结果:EC9706、Eca109细胞系中均存在S100A4与MMP-2蛋白及mRNA的表达,S100A4蛋白及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浆中,Eca109细胞系中偶见胞核着色.Eca109细胞系中S100A4与MMP-2蛋白和S100A4 mRNA的表达量高于EC9706(P<0.05).结论:在EC9706、Eca109细胞系中均有S100A4、MMP-2的表达,提示S100A4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新药物辅助排石疗法(α1-RB+NSAIDs)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作用。方法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3组。每组患者皆应用左氧氟沙星0.2g,2次/d;吲哚美辛栓1枚,塞肛2次/d;对照组患者加用中成药结石通1.0g,3次/d;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10mg,3次/d;组3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萘哌地尔25mg,2次/d。以结石排出输尿管或治疗随访期满2周为疗效观察终点。结果3组均无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结石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排出结石者组:组1为15例(37.5%),组2为28例(70%),组3为37例(92.5%)。组2、组3与组1的排石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2与组3间排石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组3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9d,8d和4d:组1与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与组1、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肾绞痛再次发作:组1有8例(20%),组2有5例(12.5%),组3为0例,经肌注酮络酸氨丁三醇30mg或哌替啶50mg后缓解。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药物辅助排石疗法可明显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出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减少肾绞痛发作概率,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额颞叶变性患者的脑MRI平扫及行CT平扫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痴呆患者,其中AD组患者35例、VD组患者34例、FTLD组患者31例。分别应用MRI平扫及行CT平扫,建构测试网,进行评估。结果 AD组患者中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发生率显著高于VD组、FTLD组(P0.05)。AD组海马萎缩、颞顶叶萎缩发生率高于VD组、FTLD组(P0.05),病灶出血发生率低于VD组(P0.05)。三组白质稀疏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VD组病灶出血发生率高于FTLD组(P0.05),海马萎缩发生率与FTLD组比较无差异(P0.05)。AD组颢叶内侧萎缩、全脑皮层萎缩评分显著高于VD组、FTLD组(P0.05),VD组颢叶内侧萎缩、全脑皮层萎缩评分显著高于FTLD组(P0.05)。结论痴呆在CT平扫影像不清,而MRI平扫能有效鉴别老年痴呆,其中颢叶内侧萎缩、全脑皮层萎缩可作为早期痴呆特异及敏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儿童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末次服完泻药至开始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简称等待时间)与肠道准备质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饮食控制进行肠道准备并行结肠镜检查的患儿,按照Boston肠道准备评分分为肠道准备充分组(337例)和肠道准备不充分组(30例)。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肠道准备质量可能的影响因素、肠道准备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肠镜检查持续时间、术后诊断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索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等待时间与肠道准备不充分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OR=2.155,95%CI:1.087~4.273,P=0.028)及等待时间长(OR=1.559,95%CI:1.191~2.041,P=0.001)是儿童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等待时间区分肠道准备充分与否的临界值为5.5 h (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50.7%;曲线下面积为0.708)。进一步按不同等待时间分组,发现≥5.5 h组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5.5 h组[(27/193,14.0%) vs(3/174,1.7%),P<0.001]。结论 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饮食控制进行肠道准备的患儿中,年龄大是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较大儿童存在聚乙二醇剂量不足有关。等待时间长亦是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等待时间不要超过5.5 h。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CT、MRI在检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CT、MRI检测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250例LAC患者。结果共250例患者经CT检测后共发现451枚病灶,呈现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MRI检测后共发现1048枚病灶。MRI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组(P0.05)。CT组病灶检出直径5-18mm,平均直径(10.59±1.58)mm,≤5mm的病灶检出6枚,5-10mm的病灶检出184枚,≥10mm的病灶261枚。MRI组病灶直径2-18mm,平均直径(4.59±1.48)mm,≤5mm的病灶检出489枚,5-10mm的病灶检出290枚,≥10mm的病灶269枚。MRI组的≤5mm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组(P0.05)。CT结果显示LAC患者发生新发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无症状性梗死、扩大血管周围间隙、颅内粥样硬化白质病变轻度比例显著高于重度患者(P0.05)。MRI结果显示LAC患者发生新发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无症状性梗死、扩大血管周围间隙、颅内粥样硬化白质病变重度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P0.05)。CT组平均检测时间、检测费用显著低于MRI组(P0.05)。结论 CT及MRI均能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MRI能显著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判断白质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