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东东  高炬  王斌 《心脏杂志》2010,22(2):237-239
目的: 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阿司匹林的个体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使用血栓弹力仪测定血小板的反应性,并根据反应性不同将患者分为四分位组(高反应性组和低反应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血小板反应性呈正态分布;高反应性的患者中女性(52% vs.28%,P<0.05)及糖尿病患者(64% vs.32%,P<0.05)的比例较高;血栓前状态标记物中TXB2[(102±17)ng/L vs.(74±17)ng/L,P<0.05]及CRP[(7.7±1.6)mg/L vs.(4.3±1.2)mg/L,P<0.05]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中高于低反应性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喹硫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3组,分别口服喹硫平(65例)、利培酮(47例)和阿立哌唑(42例)治疗,观察24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治疗24周末3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喹硫平组改善阳性症状显著优于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P<0.05);3组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的9个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阿立哌唑组对8个因子分的改善优于其他2组。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躯体疾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显著差于单纯精神分裂症患者(P<0.05)。结论喹硫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均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差于单纯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文化程度是影响认知功能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倾向值匹配法与生存分析)来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预组)与仅采用西医治疗(对照组)的心衰住院病人的费用与疗效对比。方法对1038条样本数据进行倾向值匹配,计算平均干预效应,并作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Kaplan-Meier曲线,分析协变量中的保护因素。结果从倾向值匹配后的费用分析来看,采用最近邻匹配一共得到308对匹配样本,干预组的平均费用为18559.76元,对照组的平均治疗费用是18228.2元。疗效分析以心衰病人的再住院率为指标,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180天内再入院率是22.73%,仅用西医治疗的心衰病人180天内再住院率为30.19%。在控制其他变量相同的前提下,男性心衰病人再住院的风险度约是女性心衰病人的1.32倍。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说,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危险度是只采用西医治疗病人的0.74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平均费用高于仅用西医治疗的平均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人180天内再入院率比仅用西医治疗的病人的再入院率低约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ACEI、ARB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衰病人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胆石病患者的诱发因素和辨证规律,为确立上海地区胆石病辨证分型和辨证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胆石病诱发因素和辨证规律采用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共调查上海地区1042例胆石病患者,饮食不规律者202例(占19.39%),不或偶尔进食早餐者共219例(占21.02%),晚餐饱食者共435例(占41.75%),每日运动1h以上者80例(占7.68%),胆石病伴发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者218例(占20.92%),有家族史者共41例(占3.93%)。1042例胆石病患者中肝胆湿热证患者313例(占30.04%),肝气郁结证患者228例(占21.88%),气阴不足证患者56例(占5.37%),肝阴亏虚证患者381例(占36.56%),其他类型证候64例(占6.14%)。结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占较高的比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肝阴亏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占较高的比例;肝胆管结石中肝阴亏虚证和肝胆湿热证占较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25.
锦红片对胆管炎大鼠胸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胆管炎状态下细胞免疫中枢胸腺的变化以及中药锦红片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清洁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胆总管单纯结扎组(简称单纯结扎组):结扎胆总管,但不注射细菌,手术后喂生理盐水;模型组:建立大鼠急性胆管炎模型,造模手术后喂生理盐水;锦红片治疗组:造模手术后喂锦红片悬液。手术后5d处死大鼠,胸腺取材,做胸腺电镜和光镜形态学观察,并检测胸腺质量、胸腺指数、凋亡指数、胸腺Bcl-2基因编码蛋白表达和胸腺Fas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结果:形态学上凋亡细胞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锦红片治疗组和单纯结扎组。模型组胸腺质量和胸腺指数均降低,与锦红片治疗组和单纯结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胸腺凋亡指数明显高于锦红片治疗组和单纯结扎组。锦红片治疗组Bcl-2基因编码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Fas基因编码蛋白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胆管炎时大鼠胸腺质量、胸腺指数降低,胸腺凋亡指数升高,非生理性凋亡增加。清热通下中药锦红片有一定的抑制这种非生理性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编码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6.
朱培庭教授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移植是现阶段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肝保存技术的提高,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型抗排异药物的不断涌现,肝移植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中长期生存病例逐渐增多。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10%~40%,表现各异,处理棘手,预后极差,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导致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也有历经多次手术、内镜介入  相似文献   
27.
张静  章学林高炬 《上海医学》2004,27(12):894-894
本项目为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资助课题,属中医外科临床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由临床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组成。临床部分以锦红汤为中医清热通下法代表方,将64例急性胆源性感染SIRS患者分为清热通下法治疗组和单纯抗生素治疗组两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TNF-α、IL-6、IL-8、CRP等变化。结果表明,清热通下中药锦红汤能促进临床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8.
"胆病从肝论治"理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及科研实践经验,首倡"胆病从肝论治",并应用于中医药防治胆石病领域.将胆石病静止期分为肝胆气郁与肝阴不足两大证候,采用疏肝利胆、养肝柔肝法进行治疗.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胆宁汤治疗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有效率达95.83%.具有养肝柔肝作用的中药养肝利胆Ⅱ号合剂治疗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有效率达90.11%.在胆宁片基础上研究出的清胆胶囊疗效略优于胆宁片,组方更精,更易服用.胆宁片、清胆胶囊及养肝利胆颗粒剂对胆色素结石模型动物具有多种药理学效应.能显著降低成石率,逆转肝细胞超微结构损害,明显降低肝脏、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降低胆汁成石性,逆转胆汁成石趋势等作用.能上调调宁蛋白(Cap)、CCK-AR基因的mRNA表达,上调胆石相关基因B-UGT mRNA和胆固醇7α-羟化酶mRNA表达,协调胆囊、胆管、胆总管下段括约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维持胆色素及胆固醇代谢的相对稳定."胆病从肝论治"已成为中医药治疗胆石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9.
养肝柔肝法对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T管胆汁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具有养肝柔肝作用的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剂对胆色素结石患者术后T管胆汁成分的影响,为胆石病的三级预防提供佐证。方法 选取11例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的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于术后服用养肝利胆颗粒剂,取服药前及服药后1、2、3、7d胆汁,检测胆汁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并以HPLC方法作胆汁胆红素组分分析。结果 (1)胆汁TBIL、TBA治疗后稳定的上升(P<0.05)。(2)单结合胆红素(MCB)与UCB呈现逐步降低(P<0.05)。(3)MCB与UCB的比例服药后有较大幅度的升高(P<0.05);同时,双结合胆红素(DCB)与MCB及UCB的比例也逐步上升(P<0.05)。(4)在胆红素各组分中,治疗后MCB及UCB的百分比在逐渐下降,DCB的百分比稳步上升(P<0.01)。结论 养肝柔肝法能降低胆色素结石患者T管胆汁中的MCB和UCB,增加总胆汁酸的含量,降低其胆汁成石性,可用于临床胆色素类结石的预防,尤其适合术后预防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30.
本文作者从生药灵芝(Ganoderma luci-dum)的子实体中分离出有降血糖作用的多聚糖ganoderans A,B,C。又从另一种灵芝中分离出有抗肿瘤作用的杂多糖并研究了它的降血糖作用。比较了从灵芝子实体中以不同方法提取出的各种杂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及降血糖活性。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