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4篇 |
免费 | 222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48篇 |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184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460篇 |
内科学 | 308篇 |
皮肤病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116篇 |
特种医学 | 19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368篇 |
综合类 | 1384篇 |
预防医学 | 539篇 |
眼科学 | 79篇 |
药学 | 471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724篇 |
肿瘤学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62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169篇 |
2009年 | 170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194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257篇 |
1999年 | 195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66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17篇 |
1978年 | 9篇 |
1959年 | 9篇 |
1958年 | 15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左右侧肢体偏瘫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中对左右侧肢体偏瘫各60例的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应用西药治疗,然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发现右侧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上气道神经肌肉病变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Eva Svanborg等认为由于打鼾的振动引起的上气道神经肌肉损害,导致上气道开大反射障碍,在一些促进因素的作用下促使上气道瘫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显示上气道开大反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纤维及其支配的肌肉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4.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建立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方法,并比较X线摄片方法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的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全部作术后X线摄片检查。其中9例用经眼眶前后位摄片,9例采用侧斜位60。摄片。3例患者施行术后螺旋CT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方法。结果 2种投射头位的X线摄片均可显示电极形态及单个电极对,可间接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的植入深度。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可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形态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可清晰识别单个电极对。结论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66.
对41例儿童旋毛虫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儿童旋毛虫病的临床特征,对1992~1995年就诊的41例儿童旋毛虫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患儿来自河南6个地区,主要因食猪肉馅饺子、烤羊肉串或食涮猪肉而感染。冬季为本病的高发季节。患儿平均年龄为8.8岁,男女之比为2.71。长期发热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本病的主要表现,仅少数患儿有肌痛、胃肠道症状和皮疹。眼睑水肿仅见于发病早期。血清学检查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是加强肉检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7.
90年代以后 ,国外有张力的疝修补已逐步被无张力修补技术所取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肯定。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10月采用美国巴德疝补片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98例 ,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8例106例次 ,其中左侧腹股沟疝43例 ,右侧腹股沟疝47例 ,双侧腹股沟疝8例。男89例 ,女9例。双侧复发疝4例 ,左侧复发疝3例 ,右侧复发疝4例。按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腹股沟疝、股疝和切口疝分型标准 [1],本组病例II型37例 (41例次 ) ,III型47… 相似文献
68.
性激素对兔输卵管、子宫组织前列腺素(PGS)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性激素加速或减慢卵子运行,造成输卵管峡部功能闭锁或松弛,观察兔输卵管、子宫组织PGE_1、PGF_(2α)及E/F比值的变化。实验分对照组、孕激素(MQG)组和雌激素(ECP)组。1.三组各部组织PGE_1、PGF_(2α)含量比较:壶-峡交接部、远峡部、近峡部含量最高,子宫次之,壶腹部最低。2.孕激素(MQG)和雌激素(ECP)均能使兔交配后28小时输卵管PGE_1、PGF_(2α)升高,孕激素使PGE_1上升的程度较大,而雌激素使PGF_(2α)上升的程度较大。E/F比值:对照组E/F接近1,孕激素组E/F大于1,雌激素组E/F小于1。3.三组兔交配后28小时与76小时峡部PGE_1、PGF_(2α)含量变化比较:对照组,PGE_1无明显变化,PGF_(2α)则76小时比28小时降低40~50%(76小时约有20%卵进入子宫);孕激素组,PGF_(2α)无明显变化,PGE_128小时比对照组及雌激素组高(28小时有75%卵比对照组提前二天进入子宫,峡部收缩频率低),76小时壶-峡交接部、远峡部比28小时降低约40%,接近对照组28小时PGE_1水平;雌激素组,PGE_176小时远峡、近峡部比28小时降20~40%,而PGF_(2α)在28小时较高水平上远峡部又继续上升15%(此时卵全部停留在输卵管内,比对照组延迟2天进入子宫,峡部收缩频率高)。两种不同类型激素激发兔输卵管前列腺素含量的变化,在时间上符合两种不同激素对兔卵子运行和输卵管峡部收缩频率产生的相反效应,这一结果似乎显示输卵管闭锁功能与卵子运行之间的关系不仅与PGS的量有关,而且与PGE_1、PGF_(2α)的比值有关,两者关系可能通过PGE和PGF平衡调节。 相似文献
69.
患儿女,14岁。因水肿、畏寒、反应迟钝5年,心窝部膨满感1年余来院。曾以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下简称甲低),服甲状腺素片数月后,症状一度缓解。1周前,于患感冒后突然昏迷,四肢发凉,无抽搐,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意识清醒,1984年2月21日入院。体检:发育矮小,营养中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声音低沉,粘液水肿面容。皮肤干燥、粗糙、脱发,面色苍白,颜面、双下肢水肿,眼距增宽,鼻梁宽平,鼻翼肥大,唇厚。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70次/分,律整,心音低而遥远。肺部、神经系统无异常 相似文献
70.
女婴,5天,因反复呛咳,大量吐沫伴发绀憋气,以“新生儿肺炎”入院治疗。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生后Apgar评分:1分钟10分,5分钟10分。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160次/分,呼吸62次/分,体重3k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口唇紫绀,无鼻搧,头颈无特殊,两肺散在多量粗湿罗音,心率162次/分,未及病理性心脏杂音,腹软,肝右肋下3cm,脊柱四肢无异常,无肛门,阴道有胎粪溢出。初诊新生儿重症肺炎伴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