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1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通过开展血竭饮片的国家抽检工作,提升现行标准,全面掌握血竭的质量问题,为血竭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方法:依据法定标准进行检验,从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标准完善等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共抽检47批血竭饮片,按现行质量标准检验并结合探索性研究,其不合格率为70.2%。改进了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方法,针对血竭中掺龙血竭问题,建立了补充检验方法。结论:血竭饮片质量较差,非法掺入龙血竭现象严重,应加强监管;检验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修订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制订血竭中龙血竭成分检查的补充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52.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本地通信方式的技术理论、应用环境、信息采集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安康地电电网通讯方式存在的问题,确定符合安康地电系统的本地通信方式,实现安康地电电能计量信息全覆盖、全采集。  相似文献   
53.
川芎原名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历代本草收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近10年来,国内对川芎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成就。由于产区有限。市场需求刺激了种植业的发展,近年国内许多地区开展了川芎生长发育及引种技术的研究,在扩大产区,提高质量方面进行探讨。但有关川芎的历史沿革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为使川芎的研究日臻完善,我们拟在本草学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1 功效考证《本经》曰“(芎)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脑寒痹,筋挛缓急,金痊,妇人血闭,无子”[1]。《名医别录》谓“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通过检测泛素偶联酶2C(UBE2C)在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NB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51例NB患儿术后石蜡包埋的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UBE2C 蛋白的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NB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生存曲线。 结果 51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8∶1,中位诊断年龄为36个月(3.3~15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6个月(5.5~42.7个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Ⅲ、Ⅳ期患儿UBE2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90.0%)明显高于Ⅰ、Ⅱ、Ⅳs期患儿(47.6%)(P<0.001);复发NB患儿的UBE2C表达阳性率(91.3%)明显高于无复发者(57.1%)(P=0.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UBE2C蛋白阳性表达组预后较差(P=0.006)。结论 UBE2C的表达与NB的分期及复发密切相关,UBE2C表达阳性提示NB患儿预后不良。UBE2C可能在NB侵袭、转移和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NB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56.
目的建立一种神经母细胞瘤(NB)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初步探讨其测定NB患者CTCs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CD56免疫磁珠阳性分选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IMR32细胞和20例非血液肿瘤疾病患儿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处理,通过统计捕获到的DAPI~+/GD2~+/CD45~-细胞数目,计算该方法分离和鉴定NB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12例初发晚期NB患儿治疗前及2疗程化疗后外周血中的CTCs数量。结果 10个以内IMR32细胞组,CTCs捕获的敏感性为(80±6.73)%;10~100个IMR32细胞组,CTCs捕获的敏感性为(79.14±3.97)%。20例非血液肿瘤疾病患儿的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DAPI~+/GD2~+/CD45~-细胞的存在,提示该方法捕获CTCs的特异性为100%。12例Ⅲ期或Ⅳ期NB患儿,治疗前有9例检测出CTCs,阳性率为75%;化疗2个疗程后,9例患儿CTCs数目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该动态变化趋势与患儿血清NSE水平、24h尿VMA水平及骨髓MRD变化相吻合,而影像学评估显示3例为部分反应(PR),6例为混合反应(MR),3例无反应(NR)。结论免疫磁珠阳性分选结合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于NB患儿CTCs的捕获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Cs数目动态变化比影像学检测可更灵敏地反映疗效,该方法为进一步探讨CTCs在NB儿童疗效评估及复发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采用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探索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3.0 T磁共振上行常规MRI扫描、增强前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urbo spin echo sequence,3D-SPACE)和增强后3D-SPACE扫描。根据扩散加权成像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是否存在高信号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对增强前、后的血管狭窄率、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和强化程度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斑块成像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结果获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管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偏心指数:0.701±0.099与0.559±0.208(P=0.001);重构指数:0.922±0.194与0.761±0.182(P=0.003);强化程度:131±44与94±38(P=0.002)]。血管狭窄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检测出的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可有效预测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七珍汤散中没食子酸、6-姜辣素、异土木香内酯、土木香内酯的含量,为七珍汤散的质量控制研究、考察其处方各味藏药材的成分和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un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醋酸溶液,梯度洗脱(0~10min,2%→12%A;10~20 min,12%→50%A;20~30 min,50%→85%A;30~50 min,85%→2%A),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0、280 nm。结果:4种成分实现完全分离;没食子酸、6-姜辣素、异土木香内酯、土木香内酯的线性范围依次分别在7.42~148.4、0.92~18.4、1.83~91.25、1.71~85.30μg(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分别为99.06%、99.27%、99.86%、99.36%,RSD依次分别为1.33%、0.67%、0.35%、0.18%。结论:该方法对4个成分同时测定,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阴性试验无干扰,可用于七珍汤散的质量控...  相似文献   
59.
甘肃产独活及牛尾独活挥发油成分的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甘肃产独活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及牛尾独活Heraeleum moellendoffii Hance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GC—MS方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独活挥发油中分离出5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96%;从牛尾独活挥发油中分离鉴定鉴定出4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1.657%。结论独活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20.295%)、1-甲基4-异丙基苯(15.568%)、3-甲基-壬烷(5.904%)等;牛尾独活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β-蒎烯(24.321%)、α-蒎烯(8.167%)、1-甲基4-异丙烯基-环己烯(8.061%)等。  相似文献   
60.
目的:开展大黄药材及其饮片的全国评价性抽验,不断完善和修订标准方法,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方法:依据法定标准进行检验,并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共收到174批大黄药材及其饮片,涉及142家生产企业。其中152批次合格,22批次不合格,总体合格率为87%。以一测多评方法建立用大黄素同步测定大黄药材及其饮片中5种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可以提高检验效率,避免对照品溶解性差异所带来的测定偏差,解决大黄检验中的实际问题。结论:通过本次抽验,发现大黄药材及其饮片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