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11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21.
22.
2型糖尿病(DM)并发的动脉粥样硬化(AS)由于具有斑块不稳定、供血区缺血严重及治疗后再狭窄率高等特点成为导致2型DM患者死亡及截肢最常见病因。对2型DM血管并发症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此类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重要意义。而2型DM背景下严重的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则为研究并进一步实施2型DM血管并发症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首先对2型DM并发的严重的血管病变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进一步对现阶段国内外建立此类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四川省病残儿先天性疾病性别、城乡顺位差异及年龄趋势,为探讨疾病重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体系,对四川省2004-2015年鉴定的18 897例先天性病残儿对应的21 059个鉴定诊断进行疾病编码,分析性别、城乡顺位差异及年龄趋势。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在女性(30.85%)病残儿中构成比高于男性(19.08%),脑先天性畸形、肌肉骨骼先天性变形构成比在男性(7.24%和4.76%)中高于女性(5.94%和3.92%)。脊柱及胸廓先天性畸形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先天性心脏病、脑先天性畸形、唐氏综合征则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均有P<0.05)。唐氏综合征、先天性晶状体畸形在城镇组中构成比更高,肌肉骨骼先天性变形、上肢短小缺陷、唇腭裂在农村组中构成比更高。结论 四川省病残儿先天性疾病在性别、城乡顺位构成和年龄趋势上存在差异,应据此制订切实有效的重点防治策略,合理管控先天性病残儿家庭再生育风险,降低疾病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早期、孕中期增重对孕期血压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产检且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1269例20~49岁汉族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8~12周进行体检时回顾性收集孕前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分别在孕24,32,36周完成3次随访调查。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孕前BMI和孕早、中期增重对孕期血压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BMI和孕早、中期增重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结果:经多因素调整,与正常体重组相比,低体重组收缩压(SBP)降低3.93mmHg(1mmHg=0.133kPa)(95%CI 4.71~3.15),超重和肥胖组SBP分别升高3.99(95%CI 2.93~5.05)和7.18mmHg(95%CI 5.50~8.87),趋势性检验P0.001;低体重组舒张压(DBP)降低2.59mmHg(95%CI 3.19~1.98),超重和肥胖组DBP分别升高3.12(95%CI 2.30~3.94)和5.60mmHg(95%CI 4.29~6.90),趋势性检验P0.001;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的OR值分别为0.23(95%CI 0.04~0.79)、5.49(95%CI 2.70~10.95)和11.42(95%CI 5.12~24.98)。与孕早期增重为0.5~2.0kg组相比,增重2.0kg组SBP和DBP分别增加1.88(95%CI 1.03~2.72)和0.54mmHg(95%CI-0.12~1.20);与孕中期增重介于IOM推荐范围组相比,增重高于推荐范围上限组SBP和DBP分别增加2.17(95%CI 1.12~3.23)和1.18mmHg(95%CI 0.37~1.99)。结论:孕前BMI水平与孕期SBP和DBP水平均存在线性趋势关系,孕早期和中期增重过量可引起孕期SBP升高,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鉴定一个中国Joubert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位点。方法:对该Joubert综合征家系的先证者进行目标外显子组捕获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候选的致病基因及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在先证者的9号染色体INPP5E基因上存在2个杂合变异位点,分别为c.1524CG,p.Asp508Glu以及c.1688GA,p.Arg563His。这两个位点在家系中符合遗传共分离规律。结论: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结合Sanger测序发现INPP5E基因的c.1524CG以及c.1688GA位点为引起该Joubert综合征家系临床病变的变异位点,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由INPP5E基因突变导致的Joubert综合征病例,且c.1524CG为首次发现的新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吉林大学校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设计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餐前口服伏格列波糖片,0.2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8丸/次,3次/d。以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疗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糖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指标、内皮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PG、2 h PG、HbA1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显著升高,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皮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体质量,改善胰岛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3D打印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 方法分离SPF级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浸提组、诱导组及浸提诱导组,MTT法检测对照组,浸提组的细胞增殖情况,对比分析各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对各组细胞诱导培养17天后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染色情况。 结果MTT结果显示,浸提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浸提诱导组与浸提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在48 h及72 h与浸提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无钙结节点,浸提组及诱导组镜下肉眼可明显观察到红色区域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钙结节点,浸提诱导组所产生的钙结节点的数量、大小以及染色的颜色深度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 结论3D打印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对细胞毒性低等特点,适宜用作骨缺损的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旨在考察育龄妇女孕前的心理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2013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540 500名育龄妇女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和心理压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孕前心理压力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3%的育龄妇女感到孕前心理压力较大,且不同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心理压力分布比例差异显著。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有患病史、不良妊娠史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育龄人群中,孕前心理压力大的发生率约为无疾病史、无不良妊娠史以及不吸烟、不饮酒的育龄妇女的2倍。结论:我国少部分育龄妇女孕前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既往患病史、不良行为习惯是影响育龄妇女孕前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希望该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育龄妇女孕前心理压力的重视,并为孕前心理保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马旭  姜洪磊  梁健  赵海鹰 《解剖科学进展》2020,26(3):262-264,268
目的探讨miR-203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miR-203模拟物转染结肠癌SW480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验证,Western blot检测miR-203过表达后SW480细胞中p110α蛋白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miR-203过表达后,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PIK3CA是否为miR-203的靶基因,进一步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miR-203模拟物转染SW480细胞组,miR-20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110α蛋白表达下调,miR-203过表达能抑制SW480细胞体外增殖,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IK3CA是miR-203的靶基因之一,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PIK3CA为miR-203的下游靶基因。结论 miR-203通过靶向调控PIK3CA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0.
隆乳术是最常施行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据报道2006年美国有329396例女性接受隆乳手术,人数还有呈持续增长趋势,日益受到欢迎。但自1992年以来大量研究考证了隆乳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近年有关隆乳者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隆乳似乎与自杀有关。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