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医辨证合化疗并治晚期肺癌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2.
目的调查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卒中相关性肺炎组114例,卒中未合并肺炎组205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伴随疾病、生命体征、血液学指标、卒中严重程度、球麻痹程度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310,95%CI为2.016~7.549),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3.624,95%CI为1.574~9.236),糖尿病(OR=3.781,95%CI为1.305~6.842),饮水试验失败(OR=3.625,95%CI为1.604~8.386),卒中体积大(OR=14.784,95%CI为3.737~38.588),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6分(OR=2.913,95%CI为1.029~7.985),简明智力测验(AMT)<8分(OR=4.229,95%CI为2.215~9.368)是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合并有COPD,糖尿病,饮水试验失败,卒中体积大,NIHSS>6分,AMT<8分。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药师干预前后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7月门诊药房药师干预前后处方存在问题情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药师参与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干预后,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占比由干预前的66.58%下降到干预后的33.42%.结论 药师审核处方并实施干预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药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合成帕利哌酮(PPD)的水溶性前体药物,使其能通过离子导入技术快速透过皮肤。方法 合成PPD的水溶性前体药物,即PPD的β-丙氨酸酯(PPD-β-Ala),并对前药进行结构确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PPD及PPD-β-Ala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测定PPD及PPD-β-Ala的饱和溶解度,并对PPD-β-Ala的脂水分配系数(Po/w)和pKa进行考察;进行PPD-β-Ala体外透皮实验,包括被动透皮吸收和离子导入透皮研究;在体外离子导入研究中,考察给药池介质[纯水、HEPES溶液(pH 5.5)或HEPES溶液(pH 6.5)]、给药池药物浓度(10、20、30 mmol·L-1)和电流密度(0.1、0.3、0.5 mA·cm-2)对PPD-β-Ala透皮递送量的影响。结果 前体药物PPD-β-Ala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得以确证。建立的HPLC法可对PPD及PPD-β-Ala同时检测,方法专属性、精密度和检测限均满足实验要求。PPD-β-Ala在纯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为33.46 mmol·L-1,远高于PPD的水溶解度;PPD-β-Ala的lg Po/w小于PPD;PPD-β-Ala可充分质子化,带1个正电荷,PPD不具备易解离或易质子化的基团。PPD-β-Ala不易透皮吸收,但在离子导入条件下可在接收池中检出大量PPD-β-Ala,如在施加电流0.5 mA·cm-2条件下,当给药池中PPD-β-Ala的浓度为30 mmol·L-1时,7 h后的累积透皮递送量可达250 nmol·cm-2。所选给药池介质的变化未对PPD-β-Ala的累积透皮递送量产生明显改变,但给药池药物浓度和电流强度的增加均能提高PPD-β-Ala的累积透皮递送量。在体外离子导入研究各组中均发现大量的PPD和PPD-β-Ala蓄积于皮肤,以0.5 mA·cm-2电流强度、给药池药物浓度为20 mmol·L-1(HEPES溶液为介质,pH 5.5)的给药条件为例,蓄积于皮肤中的PPD和PPD-β-Ala的量分别可达(144.21±41.73)、(890.61±106.40) nmol·cm-2结论 水溶性离子化的PPD前药PPD-β-Ala可在离子导入过程中通过电迁移作用快速透皮,理论上可利用尺寸适中的离子导入透皮贴片满足PPD的最小日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9-硝基喜树碱内酯型与羧酸盐型溶液后大鼠体内药动学和肾排泄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9-硝基喜树碱内酯型浓度与总(内酯型+羧酸盐型)浓度以及尿液中9-硝基喜树碱的总浓度。按4mg.kg-1剂量给大鼠静脉注射9-硝基喜树碱内酯型与羧酸盐型溶液,绘制药-时曲线,并采用DAS 2.0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按同剂量给大鼠静脉注射9-硝基喜树碱内酯型与羧酸盐型溶液,并在各时间段收集尿液,测定尿液中9-硝基喜树碱原形药物累积排泄量。结果:根据AUC计算,9-硝基喜树碱内酯型与羧酸盐型溶液给药以后内酯型的比例分别为(46.7±8.0)%和(8.8±2.5)%,两者的MRT分别为(21.6±2.1)min与(12.7±5.1)min,Vz分别为(0.91±0.16)L.kg-1与(0.56±0.13)L.kg-1,t1/2分别为(17.2±2.4)min与(13.3±3.9)min,差异均有显著性,但总量的AUC并无明显差别。9-硝基喜树碱羧酸盐型及内酯型给药后累积尿液排泄百分率为(30.3±6.4)%和(8.9±0.8)%。结论:9-硝基喜树碱内酯型与羧酸盐型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羧酸盐型给药后的肾排泄量远高于内酯型。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初步阐明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SD大鼠灌胃制备茵陈蒿汤及其各单味药、各缺味方含药血清,一方面采用已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方剂配伍含药血清HPLC指纹图谱;另一方面建立H2O2诱导的HL-7702肝细胞损伤模型,并对不同方剂配伍含药血清进行保肝作用药效评价,最后分别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指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与药效相关的色谱峰。结果: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中6号峰与肝细胞保护作用明显相关,1~6,8,9,11,20号峰与肝细胞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主要包括来源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及体内代谢产物、来源于栀子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及体内代谢产物和西红花酸类成分体内代谢产物,其中1个蒽醌类成分体内代谢产物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了104例肝硬化患者促甲状腺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按照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11.586、5.309,P0.001);肝功能B级患者的FT3较A级下降(P=0.003),肝功能C级患者的FT3较A级明显下降(P0.001);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FT3负相关(r=-0.370,P0.001)。[结论]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血清FT3、FT4呈下降趋势,血清FT3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血清FT3水平变化对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8.
化疗是癌症患者术后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从1993~1996年共对128例癌症患者术后进行静脉化疗,现将化疗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39~70岁。均为癌症术后患者,其中,胃癌68例,乳腺癌33例,直肠癌9例,结肠癌9例,甲状腺癌9例。术后1~3个月用丝裂霉素,环磷酸肢,5-FU,阿霉素等药物,采用联合或单独使用的方法,行静脉注射,平均15~40d为1疗程。2临床护理2.1化疗期间的护理。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应清楚了解各类药物的性能、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毒性反应等,由于化疗药物对局部皮…  相似文献   
39.
比较肉桂油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醛体外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其自身透皮吸收行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油,GC-MS分析成分并用HPLC测定其中桂皮醛含量。选用大鼠腹部皮肤,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氮酮为阳性对照,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比较肉桂油和桂皮醛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和自身的透皮吸收性质。结果表明,肉桂油得率为(3.55±0.36)%(n=3),肉桂油中桂皮醛质量分数为(73.48±0.21)%(n=3)。与空白组相比,肉桂油、桂皮醛、氮酮组的增渗倍数(ER)分别为3.56,1.13,2.47。肉桂油中的桂皮醛和桂皮醛单体24 h累积透过率分别为(63.30±0.98)%,(51.03±3.34)%(n=4)。肉桂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桂皮醛,表明存在多成分协同作用。肉桂油中的桂皮醛比桂皮醛单体透过率更高,提示可能存在"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40.
牛磺酸加泛癸利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牛磺酸加泛癸利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方法:VMC95例在用泛癸利酮20mg,po,tid基础上分为3组:(1)加牛磺酸组30例,给牛磺酸2g,po,tid;(2)加牛磺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组30例,给牛磺酸服法同上,另外加普罗帕酮150mg,po,tid或美西律150mg,po,tid;(3)对照组35例,给极化液(5%葡萄糖500mL+10%氯化钾10mL+胰岛素8U)静脉滴注,qd×2wk后改用维生素C0.2g,po,tid。3组疗程依次为4.0±1.0mo,3.0±2.0mo及6±3mo。结果:临床症状、肠道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及早搏减少的总有效率,3组依次为87%,79%,90%;93%,78%,95%%;63%,43%,60%。前2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牛磺酸加泛癸利酮对VMC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