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背景: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及其可在体外表达多种外源目的基因的特性,将其作为种子细胞用于未来组织器官的修复和替代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从人和几种动物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但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建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其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猪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后,加入5-氮胞苷诱导分化,用抗desmin、MHC、cTnI、Cx-43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诱导后,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阳性表达desmin、MHC、cTnI和Cx-43。结果提示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经5-氮胞苷诱导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33.
心房电机械检测与阵发性房颤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房电-机械检测(Pd、Pmax、LAD)和心脏神经内分泌激素BNP水平与阵发性房颤(PAF)相关性及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0例阵发房颤患者,及92例无房颤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测量左房最大内径(LAD)及监测血液脑钠肽(BNP)水平,随访1~3年,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发作情况。结果有PAF患者Pd(p<0.001),Pmax(p<0.001),LA(p<0.05),BNP(p>0.05)大于无PAF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LAD、Pmax、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变量分析显示Pd为PAF的独立预测因子;以Pd≥45.0ms为切点值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1.4%。结论Pd、Pmax、LAD及BNP联合分析,对PAF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尤其Pd可作为PAF的一个无创特异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4.
兔舒张性心衰和收缩性心衰模型建立及间质重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兔舒张性心衰(DHF)和收缩性心衰(SHF)模型间心功能和间质重构的差异。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DHF模型,用腹主动脉缩窄术联合破主动脉瓣术建立SHF模型,用心超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用羟脯氨酸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天狼猩红染色(PSR)测定胶原面积(CA)、容积分数(CVF)及Ⅰ/Ⅲ型胶原的面积比值。结果 与对照(control)组相比,DHF组心肌明显肥厚,僵硬度增加,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但射血分数(EF值)正常,间质胶原含量、面积、容积分数及Ⅰ/Ⅲ型面积比值均显著升高;SHF组心腔明显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异常,间质胶原含量、面积及容积分数明显升高,但Ⅰ/Ⅲ型面积比值下降(P<0.05或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可以代表不同临床类型两种不同心衰模型,为以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前降支(LAD)近端病变(PD)组40例,远端病变(DD)组40例,两组间结果比较:(1)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在PD组为45.0%,DD组为22.5%(P<0.05),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为45.0%,特异度为77.5%;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在PD组为2.5%,DD组为15.0%(P<0.05),预测LAD远端病变的灵敏度为15.0%,特异度为97.5%。(2)I、aVL导联ST段抬高在PD组为40.0%,DD组为15.0%(P<0.05),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85.0%(。3)STI/aVL<1在PD组为32.5%,DD组为5.0%(P<0.01),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2.5%和95.0%。(4)ST V2/V3>1在PD组为60.0%,DD组为27.5%(P<0.01),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72.5%。结论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与罪犯血管外合并其他血管病变无关,为LAD近端病变的有意义的判断指标;I、aVL导联ST段抬高,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STI/aVL<1以及STV2/V3>1有利于诊断LAD近端病变,而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为LAD远端病变的特异度指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家兔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肌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蛋白表达的改变及辛伐他汀干预的意义.方法:21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衰组和辛伐他汀组各7只,通过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建立家兔心衰模型,于术后7周观察左心室结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心肌蛋白激酶A、磷酸酶1α的表达.结果: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心率、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脉压、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舒张末径(LVDED)、左心室收缩末径(LVSED)、左心房内径显著升高,左心室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心衰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的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心率、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脉压、LVESP、LVEDP、室间隔厚度、LVPW、LVDED、LVSED、左心房内径显著降低,左心室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蛋白激酶A、磷酸酶1α蛋白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蛋白激酶A水平显著下降,而磷酸酶1α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辛伐他汀组较心衰组蛋白激酶A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磷酸酶1α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干预心衰,能够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可能与其上调心肌蛋白激酶A表达,降低磷酸酶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CASMCs)上大电导钙激活性钾电流(BK_(Ca))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大鼠CASMCs,并用单通道内膜向外(inside-out)模式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别加入10、20、30、40、50、60、70和80μmol/L DHA后,大鼠CASMCs的BK_(Ca)变化。结果 (1)单通道inside-out模式下,测试电位-60 mV及DHA浓度>10μmol/L时,BK_(Ca)的开放概率(Po)增大,且呈浓度依赖性,Po从[(0.072±0.003)0μmol/L DHA,n=6]增至[(0.601±0.030)80μmol/L DHA,n=10,P<0.05],半效激活浓度为(36.110±0.080)μmol/L;当DHA浓度<10μmol/L时,Po增加不明显(P>0.05);(2)全细胞模式下,随着DHA浓度增加,BK_(Ca)电流密度逐渐增大,且呈浓度依赖性。测试电位+80 mV,BK_(Ca)电流密度从[(48.9±2.5)pA/pF 0μmol/L,n=6]增至[(226.3±11.3)pA/pF 60μmol/L,n=8,P<0.05]。结论随着DHA浓度的增加,BK_(Ca)Po及电流密度逐渐增大,DHA对BK_(Ca)的影响可能是舒张血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心肌细胞,导致经典瞬时受体电位(TRPC)通道1表达的改变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原代乳鼠心室肌细胞,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TRPC1、TRPC3和TRPC6蛋白的表达,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结果 AngⅡ能刺激心肌细胞TRPC1表达显著上调(P〈0.01),心肌细胞TRPC1的表达随AngⅡ浓度增加而逐渐明显上调;但AngⅡ刺激并未明显增高TRPC3和TRPC6蛋白的表达(P〉0.05)。给予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钙池操作性钙内流阻滞剂SKF96365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预处理后,都能抑制AngⅡ引起的TRPC1高表达(均P〈0.05),但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却不能。SKF96365预处理在能明显抑制AngⅡ引起的TRPC1高表达的同时,也能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肥大。结论 AngⅡ诱导大鼠心室肌细胞TRPC1表达上调并呈现剂量依赖性,这种上调是通过AT1R/PLC信号传导,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从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富集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在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的方法,试图证实外周血是获得血管内皮祖细胞理想来源之一。方法密度梯度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采用专用的EGM-2-MV完全培养基对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过程,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荧光化学法分别鉴定培养细胞的内皮细胞表面标记和生物学功能。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专用培养基体外诱导后,4 d左右可见多数细胞贴壁生长,9 d后可见位于中间的细胞聚集成团,4周后呈铺路石样内皮细胞形态。培养12 d细胞能表达的内皮细胞表面抗原,包括Ⅷ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钙粘素(VE-cadherin)等;并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UEA-1),能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具备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EPCs,经过特定的体外诱导培养可以收集和扩增。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采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构建血管新生的三维模型,证实体外获得的EPCs参与血管新生.方法 (1)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兔外周静脉血的单个核细胞,贴壁筛选法分离EPCs,于添加了Singlequotes的EBM-2培养液中扩增,对培养14 d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2)用上述同样的方法 获取EPCs,并接种于Matrigel三维基底膜胶,Singlequotes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血管形成.结果 (1)培养7~9 d,光电显微镜可见细胞集落形成,呈现干细胞特件;贴壁细胞表达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凶子受体2(VEGFR-2)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呈现内皮细胞系特征;贴壁细胞用碳化青染料(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及FITC标记的Ⅰ型荆凝集素(F1TC-UEA-1)双荧光阳性,显现EPCs的生物学特性;(2)动态观察;培养2周左右,在三维胶体中形成血管结构.结论 外周血米源的EPCs,经过体外诱导后.具有成血管能力,可应用于制备体外血管新生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