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生儿特大面积硬肿并多脏器损害抢救成功1例毛潇君王秀英于凌翔韩林报告抢救成功1例新生儿特大面积硬肿并多脏器损害患儿经验如下。1病历简介患儿男,1996年4月2日足月顺产,体重3750g。Apgar评分1分钟和5分钟分别评为9分和10分。出生后半小时面...  相似文献   
22.
学生在实习中通过系统而严格的操作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能过硬的医学检验毕业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估高通量测序在脓毒症患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测序结果的因素。方法 纳入59例脓毒症患者,收集其病原体检测结果,比较高通量测序和血培养的检测结果。比较高通量测序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因素。结果 高通量测序检出30种病原菌,血培养仅检出4种细菌和2种真菌。高通量测序检出阳性率为50.8%(30/59),高于血培养的13.6%(8/59)(P<0.05)。与高通量测序阴性的患者相比,高通量测序阳性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更少(均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是高通量测序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高通量测序阳性的概率增加。结论 相比于传统血培养,高通量测序更有助于有效识别脓毒症患者的致病菌。当患者机体对感染存在一定反应、循环功能稳定或组织灌注较好时,阳性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疗效。方法:NGU联合组50例采用BCG-PSN注射联合阿奇霉素片口服治疗,对照组50例单用阿奇霉素片口服治疗。结果:NGU联合组的痊愈率(80.0%)显著高于其对照组(52.0%)(P<0.05)。结论:BCG-PSN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NGU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和IL-18的水平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C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时血清IL-2、IL-4、IL-10和IL-18的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结果CA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4、IL-10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末血清IL-2、IL-4、IL-10、IL-18的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造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L-2、IL-4、IL-10和IL-18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年性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以及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可同时合并有冠心病,且以老年患者居多,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瓣膜手术与冠脉搭桥手术同期进行,手术时间和心肌缺血时间延长,手术风险较单纯瓣膜或单纯搭桥手术为大。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施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2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扩张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同时施行升主动脉置换术(A组)或成形术(B组)的结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A、B两组术前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主动脉瓣病变、左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直径(49.45±3.96)mm,B组(49.31±3.68)mm,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行AVR后A组常规置换升主动脉,B组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缝合后包裹28~30 mm人工血管.结果 A、B两组术后均无死亡.A组主动脉阻断(71.70±17.13)min、体外循环(110.52±27.51)min,均明显大于B组的(57.13±16.32)min(P=0.025)和(97.31±19.46)min(P=0.004).两组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年轻病人主动脉直径≥40 mm时应积极手术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外包裹人工血管的方法较升主动脉置换术更为简单、安全,但升主动脉壁必须无粥样硬化或溃疡.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同期行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征、围术期处理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全部病人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根据病情给予药物等治疗。结果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90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非心源性因素肾功能衰竭6例,心跳骤停4例,出血再次开胸5例,呼吸衰竭5例,肺部感染3例,左室破裂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随访2~36(平均18.7)个月,失访2例,患者无死亡,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不同瓣膜病变伴发冠心病的发生率相仿,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认真评估瓣膜手术后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心室功能的影响,充分估计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术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并结合联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进行处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3674例心脏瓣膜术后9例发生持续性Ⅲ°AVB并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其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例,先天性房室管畸形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史),二尖瓣脱垂及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1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Ⅲ°AVB 7例,术后24~48 h出现Ⅲ°AVB 1例,术后4年出现Ⅲ°AVB 1例.出现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不能恢复者,均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其中采用DDD起搏器4例、VVI起搏器5例.无晚期死亡患者.结论 心脏瓣膜术后出现Ⅲ°AVB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出现Ⅲ°AVB的关键.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  相似文献   
30.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是较成熟的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肾移植术后这个特殊的群体,治疗有其特殊性。本文对37例患者的临床情况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