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用生物素探针分子杂交试验检测617临床各类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总阳性率为35.65%(220/617),各临床类型间无差异性。HBV-DNA检出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为67.02%(187/279),而HBeAg阴性性患者中为9.76%(33/338);在HBsAg阳性患者中为39.15%(211/539),而HBsAg阴性患者中为11.54%(9/78);抗-HBe阳性者为8.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二者相关性。方法统计2013—2015年所有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株的耐药率,以及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下降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有关(r=0.61,P=0.0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强度上升有关(r=0.78,P0.01)。结论使用抗菌药物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因此,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减缓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相似文献   
43.
慢乙肝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伤、无放射性的检测方法,能在生理状态下动态适时显示门静脉血管形态,直观血流方向,较精确地检测和计算血流量,易于重复进行、动态观察,特别适于临床研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1],该方法测定门静脉主干血流不受肝内分流的影响,不受肝脏摄取功能的影响,近年用来测量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报告渐多,对于慢乙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变化的报告不多。从乙肝病毒感染到肝硬化形成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从慢性肝炎到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各期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临床诊…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构建基因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准种株截短片段核心蛋白(CP)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蛋白表达质粒.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等长度片段的CP基因:氨基酸(aa)长度为癌中心株(T)∶T∶1-172 aa、癌旁株(NT)∶1-172 aa及C191(HCV-J6)∶1-172 aa,扩增产物用Nhe I及EcoR I双酶切后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中,转染不同细胞系,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GFP的表达.结果 PCR扩增、序列分析验证,T、NT及C191截短片段CP基因均成功克隆到pEGFP-N1中,在转染HepG2、chang-liver 48h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均观察到GFP的表达.结论 构建基因1b型HCV不同准种株截短片段CP的真核表达质粒获得成功,可用于不同准种株CP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重叠EB病毒(EB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CHB患者119例,依据CHB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60例)、中度(38例)和重度(21例)。其中60例为CHB重叠EBV感染患者(重叠感染组),59例为单纯CHB患者(单纯CHB组)。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肝功能指标、HBV DNA载量、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CHB重度患者EBV DNA检出率(76.19%,16例)较轻度(43.33%,26例)和中度(47.37%,18例)患者均明显升高(χ~2值分别为6.727、4.601,P值均0.05);与单纯CHB组比较,重叠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ALT、AST、TBil、DBil、GGT水平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523、4.085、3.755、10.976、8.380;Z=-3.474,P值均0.05),PTA和HBV DNA定量下降(t值分别为-2.501、-6.140,P值均0.05);重叠感染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单纯CHB组(P值均0.05);2组间淋巴细胞百分比、Alb、WBC、Hb、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HB患者病情越重越易重叠感染EBV或机体内潜伏的EBV越易重新激活,EBV感染后又可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但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可能与EBV抑制了HBV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47.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尤其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基线数据,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入住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侵入性操作使用率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监测2741例ICU患者,发生感染198例、307例次,感染率为7.22%、例次感染率为11.20%;同期ICU住院总日数9666d,日感染率为20.48‰,例次日感染率为31.76‰;经ASIS调整后的日感染率为6.86‰,日感染例次率为10.64‰;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及呼吸机的使用率分别为96.39%、58.66%和50.77%,使用导管所致相关泌尿道、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别为3.11‰、5.47‰和20.58‰。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必须制定相应感染控制预防措施,使其相应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效果。方法监测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某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2012年1-12月的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的患者为干预组(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率及VAP发病率。结果共监测患者4 560例,干预组2 608例,对照组1 952例。呼吸机使用率干预组为53.95%,对照组为61.17%,干预组呼吸机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56,P<0.01)。干预组VAP发病率为13.00‰,对照组为19.56‰,干预组VAP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31)。VAP类型比较,干预组迟发型VAP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41.82‰ VS 24.59‰)。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有助于减低ICU患者VAP发病率。  相似文献   
49.
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的变异情况。方法从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的血清标本中,扩增目的片段,阳性结果双酶切后克隆至JM105感受态细胞。每份标本随机挑取20个阳性克隆,以错配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YMDD基因序列,出现变异者进行双向测序。结果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其中2例HBVDNA为阴性,2例HBVDNA转阴后又转阳,测序结果提示出现M5521变异;1例HBVDNA始终阳性,和治疗前一样存在D553G的变异。结论D553G变异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无效的原因之一,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P区YMDD变异是抗病毒药物诱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IL-2在慢乙肝患者病毒清除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乙肝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功能低下,而且HBeAg阳性较阴性者更甚,这一观点已成共识。为进一步探讨IL-2在慢乙肝患者病毒清除中的作用,探讨不同IL-2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对外源IL-2治疗的反应,我们检测了64例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慢乙肝患者IL-2水平,其中40例进行了自体LAK细胞治疗前后IL-2变化的观察,并对HBV标记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