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1篇 |
免费 | 237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篇 |
儿科学 | 33篇 |
妇产科学 | 33篇 |
基础医学 | 102篇 |
口腔科学 | 42篇 |
临床医学 | 820篇 |
内科学 | 252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88篇 |
特种医学 | 75篇 |
外科学 | 299篇 |
综合类 | 1623篇 |
预防医学 | 455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483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653篇 |
肿瘤学 |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67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35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85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286篇 |
2013年 | 290篇 |
2012年 | 295篇 |
2011年 | 328篇 |
2010年 | 249篇 |
2009年 | 262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69篇 |
2005年 | 183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系统MLH1基因rs1800734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LH1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以及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MLH1基因位点AA、AG和GG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7.09%、48.57%和14.35%,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89%、47.46%和1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AA基因型相比,AG或者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HCC的风险OR值分别为1.102和1.544。病例组等位基因(A)频率(61.37%)较对照组(56.62%)增高(2=4.22,P=0.040),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217倍。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MLH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家族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疗效及保护面神经的方法。方法 23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 cm)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随防。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8例;面神经保留22例,保留率为95.7%;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级3例,2级10例,3级6例,4级2例,5级1例,6级1例。术后所有病人随访3~24月,发生脑脊液漏者1例,长期昏迷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手术与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为全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并保留面神经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95.
996.
李嘉敏;杨蕊梦;韦瑞丽;姚旺;张婉丽;江新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4,(5):786-795
目的:探讨仑伐替尼(lenvatinib, Len)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疗效,并分析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的Len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 CXCL10)分泌的影响并分析Len影响CXCL10分泌的机制。构建小鼠原位HCC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MS-202(PD-1/PD-L1抑制剂)组、Len组和Len/BMS-202组,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小鼠原位HCC的生长情况。治疗第13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血管结构和缺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增殖标志物Ki6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水平,及CD4+T细胞、CD8+T细胞的浸润程度。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免疫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CXCL10和TGF-α的分泌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en在低剂量范围内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且Len通过阻断FGFR增强肿瘤细胞对IFN-γ的响应,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分泌CXCL10。(2)与PBS组相比,各给药组肿瘤生长均较缓慢,其中以Len/BMS-202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受抑制为著(P<0.05)。(3)与PBS组及单药组相比,Len/BMS-202组明显促进了肿瘤组织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0.05)。(4)与PBS组及BMS-202组相比,Len组及Len/BMS-202组肿瘤组织周细胞覆盖率明显提升(P<0.01),缺氧状态明显缓解(P<0.01)。(5)与PBS组及单药组相比,Len/BMS-202组肿瘤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明显增加(P<0.01),TGF-β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6)与PBS组相比,各治疗组不同程度促进了小鼠血清中IFN-γ、CXCL10和TGF-α的分泌(P<0.05),其中Len/BMS-202组效果最好(P<0.01)。结论:Len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缺氧及促进CXCL10分泌,共同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协同增强BMS-202对HC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情绪劳动采取的情绪偏离、表层扮演、深层扮演、自主情绪表达四项策略已成为新手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情绪劳动是消耗新手教师心理资源的关键压力源。鉴于其危害性,需明晰新手教师高强度情绪劳动的生成原因;本研究基于对我国新手教师情绪劳动的原因分析,借鉴芬兰、日本的经验,从校长、中层管理、教师、学生四个主体出发,设计学校领导力的相关干预思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旨在建立武汉市学龄前儿童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及参考曲线,并分析不同人体测量指标与体成分的相关性,评价其在筛查学龄前儿童肥胖中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2023年选取武汉市江汉区及汉阳区2710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应用康娃WS-RT-2U体检仪及皮尺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WC)和臀围,同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HtR)和腰围臀围比(WHR);采用InBody 230体成分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其体脂率(PBF)、脂肪质量及去脂肪质量。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对儿童体脂率数据进行拟合,构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体脂率的百分位数参考值;通过计算脂肪质量指数(FMI)及去脂肪体质量指数(FFMI),对BMI构成进行分解;以建立的PBF P95为肥胖标准参考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BMI、WC、WHtR及WHR在肥胖筛查中的效果。结果 在学龄前期,男女童体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且男童下降幅度大于女童。同性别年龄不同体重状态儿童BMI的差异主要由FMI贡献(56%~82%)...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褪黑素(MT)能否通过抑制铁死亡缓解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组)、布比卡因组(B组)、褪黑素与布比卡因共处理组(BM组),各组于0 d、1 d、2 d、3 d测定最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E)、BBB评分进行行为学评估,并于给药后3 d取材,取腰膨大处脊髓组织进行HE、尼氏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神经元病理损伤情况和神经元存活数量,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多重免疫荧光检测活性氧(ROS)表达水平,ELISA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铁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GPX4、4HNE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组比较,B组%MPE升高,BBB评分降低,脊髓组织空泡增多,存活神经元数量减少,脊髓组织损伤程度较重,线粒体缩小,双层膜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消失或断裂,ROS、MDA、铁含量增多,GSH降低,4HNE蛋白表达升高,GPX4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与B组比较,BM组%MPE降低,BBB评分升高,脊髓组织损伤较轻,脊髓组织空泡减少,存活神经元增多,线粒体损伤改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妊娠间隔对非高龄(<35岁)二胎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非高龄二胎产妇4 114例。收集产妇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妊娠结局。根据妊娠间隔长短,将产妇分为妊娠间隔≤2年、>2~5年、>5~<10年、≥10年。观察并比较不同妊娠间隔产妇母儿妊娠结局、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结果 妊娠间隔>2~5年者最多,占41.9%。随妊娠间隔增加,剖宫产率显著递增、急产率递减,早产率以妊娠间隔>2~5年最低。妊娠期糖尿病(GDM)、高血压疾病(HDP)的发生率及发生风险分别自妊娠间隔10、5年后显著增加。随妊娠间隔增加,巨大儿娩出率递增,而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以妊娠间隔>2~5年最低。胎膜早破、羊水异常发生风险均自妊娠间隔≥10年后显著增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风险自妊娠间隔5年后显著增加。结论 妊娠间隔对非高龄二胎产妇妊娠结局有重要影响,妊娠间隔>2~5年有相对比较理想的妊娠结果。本研究结果或可为二胎产妇孕前咨询及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