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66篇 |
预防医学 | 45篇 |
药学 | 31篇 |
中国医学 | 30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对唇腭裂术后作正畸治疗的9例患儿,未作正畸治疗的10例患儿及正常牙合青少年10例进行牙牙合模型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正畸治疗组上颌牙弓的长度和宽度明显增长(P<0.01),基本接近正常牙合;未治组上颌牙弓的生长受到极度抑制,与正常牙合组及正畸治疗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提示对唇腭裂术后患者于生长发育期进行正畸治疗能明显改善上颌牙弓形态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正畸临界病例拔牙与否与鼻、颏部形态的关系.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治疗后侧貌良好并且治疗前为正畸临界病例的患者50例,分为拔牙组及非拔牙组,每组25例.选用29项指标,测量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研究相应软硬组织形态,并对测量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两组间SNB角、SNPg角、PgNB、U1/SN角、11/MP角、U1/L1角、Pg-NP、SL8项硬组织指标及Prn-NP、FH/NsPos角、FH/SiPos角、ASn、Ls-EP、Li-EP、Cm-Sn-Ls、Li-Si-Pos角8项软组织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映两组间鼻、颏部形态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侧貌良好的正畸临界患者中,拔牙组鼻、颏部突度相对非拔牙组较小,而非拔牙组中鼻、颏部突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牙合的差异,为临床上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正畸治疗目标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 采集30例个别正常牙合成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分为高角组(8例)、均角组(12例)和低角组(10例)。使用DICOM数据导入Invivo5软件测量∠L1/MP、∠L6/MP、L6牙长轴交角、牙合平面角、Balkwill角、Bonwill三角高与底之比。结果 高角组和均角组∠L6/MP小于低角组,牙合平面角大于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角组、均角组个别正常牙合人群牙合平面较低角组前倾,下颌第一磨牙牙长轴在近远中方向上较低角组直立,而高角组与均角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与高角及均角患者相比,低角患者的牙合平面相对于眼耳平面位置更接近水平,下颌磨牙位置相对于下颌平面更向近中倾斜。 相似文献
84.
85.
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后前牵引受力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后,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模拟上颌前牵引,观察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未修复裂隙的上颌骨在前牵引力作用下,健侧发生明显移动,患侧移位不明显,裂隙有扩大的趋势。模拟修复裂隙后在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 平面呈向下30°;每侧500 g的力作用下上颌骨第一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分布均匀。结论:上颌骨裂隙未修复前,在前牵引力作用下裂隙有扩大化的趋势, 修复上颌骨裂隙后,行前牵引矫形治疗有利于上颌骨发育。 相似文献
86.
87.
88.
目的 研究福建沿海驻军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建沿海某部841名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 与国内地方常模及军队常模进行比较发现,驻福建沿海某部官兵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地方常模;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因子高于军队常模.结论 驻福建沿海部队的特殊政治和地域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他们的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DXS6795基因座在山西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随机抽取山西汉族人群154名无关男性和96名无关女性个体血样,DNA用酚-氯仿提取,经PCR扩增,扩增产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进行检测分型,对女性基因型频率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并计算法医学常用参数.结果 在山西汉族人群154名无关男性和96名无关女性个体中共检出4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104 0-0.396 0之间.X2检验表明女性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女性和男性样本的个体识别率分别为0.740 6和0.704 7. 结论 DXS6795基因座在山西汉族人群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可用于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并为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山西汉族人群的遗传学数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评价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他扎罗汀乳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75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1次/d,他扎罗汀乳膏,1/次晚;对照组用同样方法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2次/d。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分别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两组疗效、愈后的复发率,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4周后两组患者皮损均有明显好转,其中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57.8%、88.9%,对照组分别为63.3%、66.7%,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他扎罗汀乳膏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