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进展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进展性卒中的影响因素,与同期住院病情无进展的58例脑梗死患者比较。结果58例进展性卒中组并发感染、高血压、高血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影像学显示病灶较早,DSA检查提示其更多为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进展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预测和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不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状态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为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的SLE住院患者共96例,其中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患者18例(巨细胞病毒血症组)、巨细胞病毒病患者50例(巨细胞病毒病组)和无CMV感染者28例(对照组)。获取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实验室指标、CMV DNA拷贝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并比较CMV感染者的上述指标,分析不同CMV感染状态下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 结果巨细胞病毒血症组患者和巨细胞病毒病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t =-0.141、P = 0.025,t =-0.194、P = 0.003)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 =-0.563、P = 0.010),巨细胞病毒病组患者CRP(t =-0.854、P = 0.006)、环磷酰胺治疗例数(χ2 =-6.139、P = 0.013)、血CMV DNA拷贝数(t =-0.355、P = 0.041)均显著高于巨细胞病毒血症组。巨细胞病毒血症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CD3+ T细胞、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CD19+ B细胞和CD56+CD16+ NK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巨细胞病毒病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t = 0.933、P < 0.001)、CD3+ T细胞(t = 0.177、P = 0.018)、CD3+CD4+ T细胞(t = 0.207、P < 0.001)、CD3+CD8+ T细胞(t = 0.169、P < 0.001)和CD19+ B细胞(t = 0.320、P = 0.02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尤其是CD4+ T细胞计数减低)常见于SLE患者伴发CMV感染中常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MV感染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患病率约为4%, 并随年龄增大而增高[1,2], 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3]。其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有创治疗, 后者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其中, CAS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其成功率高达98.4%[4]。CAS的并发症包括脑栓塞、血压降低、支架移位、再狭窄、心律失常、过度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 HPS)等[5]。HPS是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的潜在破坏性并发症[6]。据报道, CAS术后HPS的发生率约为4.6%[7], 其危险因素包括同侧或对侧重度狭窄、侧支循环不良、术后高血压等[8], 通常发生在CAS术后12 h内[6], 表现为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9,10]。我们报道1例CAS术后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 探讨CAS术后颅内出血的机制及危险因素, 期望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更好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社区医生对其识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发病24h内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1例,在72h内完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符合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PontineInfarction,LPI)诊断标准,根据发病一月时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roB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2分10例,占52.26%)与转归良好组(mRs≤2分2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肱共振表现和危险因素。结果23(74.1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入院时NIHSS为4.70±5.11,第5d为4.66±5.40,第7d为5.80±2.98,出院时为5.29±2.61,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6(19.35%)例有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结论腔啉陛脑桥梗死患者有部分运动进展,部分患者1个月是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5岁。维持性血透已2年,透析处方:Biw6h/次。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该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曲线呈钟型,即每透析开始的2h左右血压即有较大幅度上升,经处理后下降并趋于正常。该次透析前的间期体重曾加4kg,上机前BP29/16kPa。发病情况及治疗经过:上机后2h患者突然呼吸困难,迅即端坐呼吸,大汗淋漓PE:BP32/17kPa,心率124次/min,律齐,心尖区可闻舒张期奔马律,双肺遍布哮鸣音及湿性罗音,肝脾未及。颈静脉无怒张,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西地兰0.4mg随静脉注入,巯甲丙脯酸25mg口服,硝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小卒中/TIA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高危小卒中/TIA患者。根据住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动态变化,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对2组患者各项BPV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包括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极差(max-min)、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探讨不同BPV参数与高危小卒中/TIA患者早期END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排除标准的患者102例,男性5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2.87±12.00岁)。住院72 h内,有27(26.5%)例患者发生END。单因素分析表明,END组患者和非END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白细胞、C反应蛋白、SBPmax-min、SBPSD、SBPCV、DBPmax-min、DBPSD、DBPCV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正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白细胞、C反应蛋白),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血压变异指标中的SBPmax-min[1.026(1.002~1.050)],SBPSD[1.124(1.006~1.256)],SBPCV[1.277(1.068~1.526)],DBPmax-min[1.084(1.021~1.151)],DBPSD[1.560(1.166~2.088)],DBPCV[1.439(1.154~1.793)]是高危小卒中/TIA患者入院72 h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较高的血压变异性可能会增加高危小卒中/TIA患者EN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血养阴汤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纳入病例6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予硫酸羟氯喹联合补血养阴汤口服,对照组30例予硫酸羟氯喹口服,治疗12周后,检测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测定唾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CRP、ESR、IgA、Schirmer试验阳性率、角膜染色阳性率、唾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补血养阴汤能较好地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提示补血养阴汤通过抑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改善唾液腺功能,增加唾液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临床、影像特点,提高对SDAVF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确诊的SDAVF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及预后。结果3例患者中2例慢性病程,1例急性起病。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3例;浅感觉障碍2例;尿便障碍2例。脊髓磁共振检查示均有脊髓前后迂曲流空血管影。3例均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SDAVF瘘口位于颈段1例,胸段1例,骶段1例。2例行介入栓塞术;1例转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均较好。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多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尿便和性功能障碍等,可先后受累,病程呈慢性进展多见,有波动性。脊髓磁共振检查为诊断SDAVF的有效手段,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依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及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ation, AF)最主要的危害是卒中和体循环栓塞事件。最新的资料表明,高达1/3的卒中患者的病因可能为AF ,其导致的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卒中。因此,对AF患者的卒中预防至关重要。抗凝治疗是AF患者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文章就AF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1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反应迟钝3 d”于2020年12月7日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10天前与同事外出时曾有一过性意识朦胧,同事发现其呆立不动,呼之不应,伴有口角流涎,但无肢体强直、无大小便失禁、无双眼上翻及牙关紧闭等。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可正常回答问题,但仍反应迟钝伴头昏,遂前往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就诊,急诊头颅CT平扫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