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17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期CSC患者(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之内)47例50只眼,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急性期CSC患者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病变范围618~6400μm,平均(3185.01±1495.21)μm;高度59~790μm,平均(262.28±175.20)μm.经统计学处理,表明CSC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高度均与视力相关(P<0.05).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所有急性期CSC眼表现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病变的定量分析,表明它对CSC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者的父母及近亲都应散瞳仔细检查眼底,有Rb 家族史的亲属更应如此。有可能在他(她)们的眼底发现视网膜萎缩瘢痕(Reti-nal Scars,RS)或静止的半透明隆起。它们分别表示Rb 的退行改变和良性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foma,RC)。虽然它们在临床及病理改变上有很大差别,但在遗传方面有共同之处。在有Rb 家族史的人中,这两种眼底改变说明他们是突变Rb 基因的携带者。他们向后代遗传Rb 的危险率从4%增加到  相似文献   
83.
刺囊毛霉对三种大黄游离蒽醌的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方法:筛选了21种微生物对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大黄素(3)的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具有转化作用。结果: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的转化产物,分别得到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甲醚-8-D-β-D-葡萄糖苷(5),大黄素甲醚-1-O-β-D-葡萄糖苷(6),ω-羟基大黄素(7)4个转化产物。利用半乳糖代替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的转化产物,初步考察了培养基中不同的碳源对糖苷化产物的影响。得到的转化产物为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8a和8b)的混合物,而非大黄酚的半乳糖苷。  相似文献   
84.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参(Panax ginseng C.A.mayer)为五加科植物,其根是具有数千年应用历史的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对人參的根、根茎、茎、叶、花及果实的化学成分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分析鉴定了近百种成分,其中八种为新成分,仅皂甙类成分就有22种。并且进行了人参皂甙的代谢化学、半合成、碱水解及分析方法的系统研究,对其成分的药理活性的研究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仅就1989年以来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5.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分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黄是一味重要的常用中药,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作用。大黄含有多种蒽醌类化合物,其中大黄酸(Rhein)具有羧基,酸性最强。大黄素(Emodin)具有β-酚羟基,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联有羟甲基,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physcion)及大黄酚(chrysophanol)  相似文献   
86.
高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在中医治疗肝癌方面经验颇丰。该文主要对高辉教授论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进行剖析、总结,以期为同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高辉教授认为肝癌的发病关键在于人体正气亏虚,"湿""痰"是肝癌发病的重要机制。治疗上强调补益脾胃以健固中州,利湿化痰以祛邪制癌,重视脾胃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该病机设立补益消癥方临证加减,获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绵萆薢(Dioscorea spongios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绵萆薢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S,7S)-1,7-二苯基-3,7-环氧-5-羟基-1-庚酮(命名为绵萆薢素A,化合物1)、(3S,5S,7S)-1,7-二苯基-3,7-环氧-5-羟基-1-庚酮(命名为绵萆薢素B,化合物2)、(+)-丁香树脂醇(化合物3)、胡椒醇(化合物4)、芝麻素酮(化合物5)。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和5是3个首次从薯蓣属分得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神经损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添加ω-3脂肪酸脑损伤组 60例)和对照组(未添加ω-3脂肪酸脑损伤组 60例)。另选择60份健康体检血液标本作为健康人群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和预后。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点血清TNF-α、IL-1、IL-6和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B和NSE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在干预3 d后TNF-α、IL-1、IL-6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13.81±29.33)μg/L比(267.76±31.35)μg/L,(121.81±10.63)μg/L比(152.60±11.45)μg/L,(81.89±8.34)μg/L比(106.62±10.35)μg/L,均P<0.05],S100B和NSE蛋白表达在干预7 d后表达低于对照组[(1.32±0.09)μg/L比(1.67±.0.12)μg/L,(12.57±1.53)μg/L比(17.57±2.30)μg/L,均P<0.05];在干预第14天时,试验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9.32±1.64)分比(7.14±1.30)分,P=0.02],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14.37±2.27)分比(17.00±1.85)分,P=0.04]。随访1个月时,试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1.7%(7/60)比15.0%(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ω-3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减轻伤后炎症反应,减少神经胶质和神经元细胞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从人参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微量皂甙,经13C NMR 等分析鉴定为人参皂甙-Rh2(ginseno-side-Rh2).  相似文献   
90.
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特征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告31例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并对其特征,治疗方法作了介绍。对其中17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12例患者还做了CT检查,发现眼球增大并与眶壁接触。术中做肌电图检查内、外直肌均有自主收缩电位。对眼外肌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肌肉有退行变。对病因进行初步分析证实本病不是外直肌麻痹引起,可能与眼外肌的炎性变化或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