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金诃愈心冲剂防治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金诃愈心冲剂(主药:白檀香、广酸枣、肉豆蔻、藏锦鸡儿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理,给予Wistar大鼠灌喂高脂饲料的同时,以愈心冲剂灌胃,8周后测定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脂必妥组比较。结果:金诃愈心冲剂能防止高脂饲料所致的血脂和血液流变性的紊乱,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金诃愈心冲剂能防治高脂血症,这可能是该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2.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抗血栓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研究七十味珍珠丸的抗血栓作用,同时观察了七十味珍珠丸对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七十味珍珠丸能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栓湿重,改善了血瘀大鼠的高凝状态,使ηb、ηr、、HCt及AI降低,对正常大鼠的凝血酶原及出血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23.
在风景秀美的长江西陵峡口湖北省宜昌市区三江桥头,坐落着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她是在1970年12月30日伴随着长江葛洲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开工的隆隆炮声而组建的。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医院从一个仅有3张病床和10余名医务人员的小医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水利电力系统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藏药吉堪明目液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与眼部刺激性实验,观察其毒性反应。方法:观察吉堪明目液对小鼠灌胃,测定最大耐受量的毒性反应;对家兔短期多次滴眼(15min/次,2h)与常规治疗7d滴眼(3次/d,7d)对兔眼的刺激情况;以1.1g/kg、0.56g/kg、0.28g/kg剂量组连续滴眼(4次/d)30天后,观察家兔每周体重、重要脏器系数、血象、血生化指标变化及眼球、重要脏器的病理检测。结果:吉堪明目液对小鼠最大耐受量(MTD)为生药39g.kg-1,无任何不良反应;短期多次给药眼刺激和常规治疗7天给药刺激性试验对兔眼角膜、虹膜、结膜综合评分为0,均无刺激作用,眼球病理检测无异常;连续滴眼30天后外观行为、每周体质量、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眼球和脏器病理检测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毒性反应。结论:本藏药制剂未发现毒性反应,其临床应用是安全和无刺激的。  相似文献   
25.
患儿行股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采集血标本行股静脉穿刺已被儿科临床广泛应用。股静脉穿刺有其一定的优点:①股静脉粗大,血流丰富,且与股动脉并行,只要能触及到股动脉的搏动,即可找到股静脉。②行股静脉穿刺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藏药手参肾宝胶囊的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观察其毒性反应。方法观察藏药手参肾宝胶囊对小鼠灌胃,测定最大耐受量的毒性反应;长期毒性以1g/(kg.d)、0.5g/(kg.d)、0.25g/(kg.d)(临床用量的100倍、50倍、25倍)每天灌胃wista大鼠,连续给药90d,观察大鼠外观、行为、毛色,检测体质量、摄食量,给药第45天、90天及停药15d后血液生化指标、血象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及病理。结果测定小鼠一日最大耐受量为17.25g/kg,药后观察14d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异常;各剂量组动物给药90d及停药15d外观、行为、毛色、无明显异常;摄食量、体质量、血象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系数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脏器病理学检查无明显药物性病变。结论藏药手参肾宝胶囊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无明显毒性,在临床用量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调查青海省6个州和海东地区3个县4~18岁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共计对288 066名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级筛选方法.分析不同海拔、不同民族CHD患病率及病种分布,探讨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CHD变化及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 查出CHD 1633例,总患病率为5.66‰.不同海拔(2000m~、3000m~、4000m~)患病率分别为4.89‰、5.71‰、8.74‰.不同海拔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96,P<0.001),趋势分析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总患病率明显增加(χ~2=41.826,P<0.001).女性总患病率(6.95‰)明显高于男性(4.54‰),χ~2=73.79,P<0.001.海拔2000m~地区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7,P>0.05).随海拔升高女性CHD的患病率高于男性,3000 m~(χ~2=84.733,P<0.001)、4000 m~(χ~2=16.313,P<0.001).海拔2000m~地区各年龄段间CH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8,P<0.001),但患病率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χ~2=3.424,P>0.05).海拔3000m~、4000m~地区CH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30,P<0.001;χ~2=26.894,P<0.001).各民族间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56,P<0.001),其中蒙古族7.55‰、藏族6.40‰、汉族5.32‰、土族5.23‰、回族4.89‰、撒拉族2.22‰.CHD构成比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7.42%),其次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8.47%)和室间隔缺损(VSD)(26.01%).但海拔不同其构成比又有不同,海拔2000 m~、3000 m~以ASD为首位,分别占37.80%、37.67%,4000 m~PDA占首位(46.36%).结论 青海省4~7岁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28.
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含量。方法将Wistar大鼠暴露于3780m低氧环境中,分别于低氧24h、2周、3周后取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中ET-1、NO含量,计算NO/ET1比值,并与高原鼠兔比较。结果急进高原24h后,大鼠血液中的NO与ET-1比同海拔的鼠兔显著增加(P<0.01),而两者NO/ET-1比值却非常接近(P>0.05)。随着大鼠在高海拔停留时间延长,血液中NO呈减少趋势,而ET1呈上升趋势。高原鼠兔NO/ET-1值约是大鼠缺氧2、3周时的2倍(P<0.01)。结论适当的NO/ET-1比值是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选择。急进高原时,NO显著增加和适当的NO/ET-1值是机体对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有效的代偿性机制;随着缺氧时间延长,NO、NO/ET1值的降低及ET-1的增加,可能是机体不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指征。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利血平、妥拉苏林与蝮蛇抗栓酶治疗兔足重度冻伤效果.方法将体重2.0~3.0kg大耳白家兔,用25/20冻伤模型造成兔足重度冻伤后,于4小时后局部多点注射利血平、妥拉苏林,全身用蝮蛇抗栓酶对其进行综合治疗.实验分成4组,Ⅰ组(对照组);Ⅱ组(单纯蝮蛇抗栓酶组);Ⅲ组(洗必泰温浸组);Ⅳ组(综合组).结果Ⅰ、Ⅱ组之间比较活存面积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Ⅲ、Ⅳ组和Ⅰ、Ⅱ组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Ⅲ组与Ⅳ组之间未有显著性差异.冻伤后1天各组兔足皮温都有所下降,但Ⅰ组和Ⅱ组在第5,12,21天时的皮温已经降至室温(25℃)水平,而Ⅲ组和Ⅳ组的皮温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与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冻伤局部多点注射利血平和妥拉苏林与全身应用蝮蛇抗栓酶进行综合治疗效果与洗必泰液温浸治疗重度冻伤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0.
观察了13名健康被试者(男8名,女5名)从海拔2260m移居4300m后14天,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及血气参数的变化,并与世居4300m的24名藏民进行比较,以探讨2,3-DPG在急进高原适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3名被试者于2260m时红细胞2,3-DPG为4.30±0.81mmol/L,移居4300m后14天为5.05±0.83mmol/L,增加了172%(t=4.29,P<0.01);比当地藏民(4.49±0.06mol/L)高12.4%(t=2.33,P<0.05)。移居4300m后血液pH增加、PaCO2和PaO2降低(P<0.01),红细胞压积也明显增加(P<0.05);但与当地藏民比较,血气备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进入高原后,红细胞2,3-DPG的适当增加是机体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