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测量截骨与间隙平衡截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08-01-2013-06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诊治126例(130膝)骨性关节炎,测量组76例,平衡组50例,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6例均获随访2~5年,平均3.4年。测量组与平衡组单膝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2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2°,测量组外旋角度(1.04±0.62)°,平衡组内旋角度(1.24±0.57)°,术后患膝伸直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膝90°应力下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保证下肢力线及屈伸间隙平衡方面优于测量截骨技术,但易导致股骨假体内旋,术中要注意调整两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  相似文献   
22.
23.
2004年3月~2007年11月,我们对21例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进行创面清洁结合局部组织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复杂创伤、糖尿病慢性溃疡后局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VSD技术进行创面负压吸引,待创面清洁后切取同侧或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同侧内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同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5例。结果 45例均获随访6-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优良,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创面反复扩创、应用VSD进行创面负压吸引结合灵活应用小腿部组织瓣转移修复是解决足踝部复杂创伤、糖尿病慢性溃疡后局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5.42±10.31)min,术中出血量(305.92±15.37)m L。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86.67%(26/30)。随访6~24个月,未发生假体脱位、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结论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6.
手部掌、指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活动锻炼[1].  相似文献   
27.
28.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后路脊柱固定方法,内固定术成败的关键是螺钉能否准确地经椎弓根到达椎体。因此从后路正确地找到椎弓根标志,进而确定椎弓根螺钉地入点及进钉方向极为重要。自2003年以来,作者采用四种不同定位方法置入腰椎弓根螺钉,共208例患者计874个椎弓根,进行了定位准确性的比较,分析其一次成功置入螺钉的差异,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08例中,男120例,女88例,年龄18-73岁,平均38.2岁,腰椎外伤性骨折128例,退变性椎管狭窄42例,滑脱38例。208例腰椎疾病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共计874个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29.
因创伤或感染所致的四肢长管骨大段骨缺损,应用传统的植骨术难以成功。笔者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双侧切口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6例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张力带内固定组)和对照组(克氏针固定组),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优26例,良11例,可1例;对照组:优15例,良12例,可6例,差5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χ2=9.896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切口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