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119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较难讲解的课程,其课时少、内容多,对于留学生更是如此。针对本校留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选择等方面,笔者做了诸多尝试,在此将笔者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提高留学生的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条件的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20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 mg,2次/d)联合阿莫西林(1000mg,2次/d),治疗7d;之后溃疡患者继续用埃索美拉唑20mg,1次/d,共3周;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250 mg,2次/d)联合阿莫西林(1000 mg,2次/d),治疗7 d;之后溃疡患者维持治疗同治疗组;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观察Hp根除率、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2%(49/52)、88.5%(46/52)、11.5%(46/50)和92.0%(6/52)、82.0%(41/50)、12.0%(6/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每例费用分别为(320.5±24.5)、(370.8±27.8)元,治疗组期望成本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木犀草素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方法,1×10-6.1、1×10-5.6、1×10-5.1、1×10-4.6、1×10-4.1、1×10-3.6、1×10-3.1 mol·L-1木犀草素加药组为实验组,同时设立等体积累加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使用Myograph动态描记系统分别记录高K+、苯肾上腺素(PE)对大鼠离体血管环的收缩作用;观察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对高K+、PE预收缩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同时采用多种工具药干预,探讨木犀草素舒张血管作用与内皮、钾通道及钙通道的相关性。结果 木犀草素对高K+和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的微动脉血管最大舒张率分别为(42.75±3.13)%和(82.64±1.80)%;其对去内皮微动脉血管环的最大舒张率为(94.52±0.76)%;在灌注压力存在的条件下,其对高K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启膈散对EC970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和对微RNA-133a(miR-133a)/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启膈散有效部位;噻唑蓝(MTT)比色法筛选启膈散细胞用药剂量及检测启膈散对EC970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启膈散对EC9706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启膈散对miR-133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启膈散对miR-133a/Akt/mTOR通路靶蛋白Akt,mTOR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启膈散可抑制EC9706细胞的增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筛选30%抑制浓度(IC30)40 mg·L-1和半抑制浓度(IC50)80 mg·L-1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抑制剂组、抑制剂+启膈散组均可抑制EC9706细胞增殖(P<0.01),筛选抑制剂0.25 μmol·L-1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启膈散80 mg·L-1组可明显促进EC9706细胞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P<0.05),启膈散40 mg·L-1组可促进EC9706细胞晚期凋亡率(P<0.05),与Akt/mTOR抑制剂联合用药后,可协同增效。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均能提高miR-133a表达(P<0.05),其中抑制剂与中药抑制剂+启膈散组促进作用明显。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均能够均可明显降低Akt,mTOR蛋白表达(P<0.05),与单独用药比较,抑制剂与中药联合应用组Akt,mTOR的蛋白表达有所降低。结论 启膈散能够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的生长,促进EC9706细胞的凋亡,其抑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33a的表达,影响其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5.
肿瘤防控是当今世界性一大难题,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即将突破400万。近年来,我国肿瘤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肿瘤的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已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很大程度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肿瘤发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是内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在外邪作用于人体之初,及时辨证施治,防止伏邪入里发生传变,将大大减少肿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外邪理论与肿瘤的发病机制亟待进一步探究。在中国知网(CNKI),Public 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以外感、邪气、中医、肿瘤、发病机制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本文共纳入67篇中英文文献为参考,对外邪理论与肿瘤发病机制进行全面探讨。强调了外邪在肿瘤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医药在早期防治肿瘤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外邪如风邪、寒邪、湿邪、火邪、从口鼻皮表而入的邪气等因素,使得肿瘤的发生更具复杂性。中医药可以在肿瘤发展早期进行有效的防护和干预,可大大提高防病抗肿瘤的目的,减少肿瘤的发生、发展、传变,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精准、更具靶向性,不至使肿瘤的治疗错失良机,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更明确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36.
帕罗西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帕岁西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方法:按罗马Ⅱ诊断标准选择45例腹泻型D—IBS患者,给予帕岁西汀10mg/d,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D-IBS主要症状、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42例患者完成研究,胃肠道主要症状、HAMD、和HAMA评分均明显减低,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便次数、性状及腹痛在治疗1周后即明显缓解(P〈0.05),而抑郁、焦虑及精神状态的改善在2周后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观察指标评分呈逐周下降趋势,按意图治疗(ITT)和按方案(PP)分析,治愈率为81.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帕罗西汀能明显缓解胃肠道症状,改善精神状态,但二者并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37.
《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病机时又强调曰“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各注家对此注解有异,如王冰从中上焦关系进行解释,认为两焦受病,邪气熏肺而肺气满逆,故而咳嗽涕唾;《医宗金鉴》则把主要病机归为胃有邪而浊,进而影响致肺;《太平圣惠方》根据前后文义把所属之邪定为寒气;《医学三字经》则认为是不能输布之水谷之气,随热化痰,随寒化饮,痰饮为患,致肺喘咳;《内经讲义测直接认为水饮聚于胃而关于肺,并认为本句经文含义可相当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相似文献   
38.
1病历摘要 患儿,男,7岁。因“右颊部皮肤红斑2个月”在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1周,红斑无消退,且红斑颜色逐渐加深,变为深紫色,范围逐渐增大。2005年1月3日在外院做包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结核性炎症改变而来我院就诊。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任何自觉症状,体检见右颊部可见铜钱大小紫红色斑块,略高出皮肤表面,界限清楚,质地柔软,无溃破,表面有少量鳞屑,触之有轻微的波动感,全身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39.
survivin和hTERT在大肠黏膜癌变中表达及其与c-myc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urvivin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大肠黏膜癌变中表达及其与c—myc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hTERTmRNA、survivin、c—myc蛋白在45例大肠腺癌、20例腺瘤、10例正常组织的表达,并对各指标阳性率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肠腺癌中stirvivin阳性率66.7%,hTERTmRNA85%,c—myc53%,三者在腺瘤中分别为30%、45%、20%,正常黏膜为0%、10%、0%,stirvivIn和hTERTmRNA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与c—myc明显相关,Survivin与hTERTmRNA呈正相关性(x^2=10.235,P=0.001)。结论Survivin和hTERT在大肠癌中高表达,非癌组织中低表达,可成为诊断治疗的新靶点,但不能作为肿瘤进展的标志物,survivin、hTERT、myc可能在大肠癌变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肿瘤恶病质在癌症晚期发病率高,其特征在于骨骼肌萎缩和脂肪组织急剧减少以及全身系统性炎症.恶病质与多种肿瘤高度相关,且恶病质引起的肿瘤患者死亡占有很大比例.肿瘤恶病质可导致肿瘤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状态消极,并进一步恶化病情.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可完全逆转恶病质状态,中医药多靶点,多种有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