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
目的:比较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2000-2009年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原位新膀胱术31例,回肠膀胱术34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种术式在术中失血量(1140.32±492.82ml vs 920.91±410.48ml)、手术时间(464.81±79.37min vs 413.32±99.54min)、住院天数(47.68±7.53天vs41.09±8.12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虽手术步骤复杂,术中出血较多,但因手术安全,可自主性控制排尿,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易于接受,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值得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83.
三种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三种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珐对130例行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THP(48例)、Ⅱ组HCPT(41例)、Ⅲ组MMC(41例),分别于术后1—2周开始规律膀胱灌注,比较3组肿瘤复发率。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Ⅰ、Ⅱ和Ⅲ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16.67%(8/48)、17.07%(7/41)和36.59%(15/41);3组比较Ⅰ、Ⅱ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Ⅰ、Ⅱ组复发率均低于Ⅲ组,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O.05)。结论THP、HCPT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副作用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淋菌性尿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320例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分别采用PCR法及涂片(Smear)法染色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320例中PCR法、Smear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 56%,PCR法明显高于Smear法(P<0.01).结论PCR法检测淋菌优于涂片法,并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等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必要性及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为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时因其人为参与因素过多,而容易偏离客观实际,要发展中医,必须对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新型客观化的辨证论治模式。 相似文献
87.
88.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欧美国家男性泌尿外科文献报道,PCa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2005年新发现PCa患者232 090例,死于PCa患者30 350例.因此,PCa是50岁以上男性的第三位癌症死因[1].据统计,中国现在PCa的发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50%以上.顾方六等[2]统计前列腺癌在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由3.3%上升至13.4%.我国PCa的发病率虽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PCa发病率日趋增高. 相似文献
89.
心病导引法是历代医家记载的专门治疗心病及相关症状的中医导引法。文章梳理了中医心病导引法的历史源流及临床应用。针对心病的导引法研究,以《诸病源候论》相关论述为初步形成标志。随着隋唐时期基本内容的成型,宋金元时期内容的具体化和丰富化,以及明清时期图示形象化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结合心理治疗等特色,中医心病导引法日趋成熟与完善。"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心病导引法针对的2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