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46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保留髌下脂肪垫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髌腱短缩的影响。方法将邯郸市第一医院骨科86例(86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组(保留大部分髌下脂肪垫及滑膜)与切除组(切除髌下脂肪垫,选择假体进行置换)各43例。保留组男性1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0.95±5.34)岁。切除组男性15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1.27±5.51)岁。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年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屈膝度、屈曲挛缩),并记录髌腱短缩的发生率、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保留组髌腱短缩的发生率低于切除组(25.58%vs.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术后1年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屈膝度、屈曲挛缩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髌腱损伤。保留组术后1年膝前痛发生率低于切除组(2.33%vs.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保留与切除髌下脂肪垫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改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明显降低髌腱短缩及膝前痛发生率,且并未增加髌腱损伤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卒患者200例,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定,比较不同脑卒中部位及不同神经缺损程度的睡眠质量。结果 20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患者178例(89.00%),其中平均PSQI评分(10.66±1.22)分,轻度睡眠障碍103例,中度58例,重度39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度患者PSQI评分高于中度患者,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脑卒中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PSQI评分高于皮质及其他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脑卒中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脑卒中睡眠障碍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卒中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3.
转移在恶性肿瘤中容易发生,也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之一,与疗效和预后息息相关。恶性肿瘤患者常伴血小板增高,并可激发和活化血小板,形成血小板一肿瘤细胞聚集体。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抑制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新手段。本文主要对上述血小板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阐述,并总结临床使用的各种抗血小板药物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64.
目的构建人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启动子驱动的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分析其活性。方法PCR扩增人类基因组DNAHPSE启动子核心片段,并测序鉴定和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双酶切插入pEGFP-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肿瘤细胞表达载体pEGFP-Hp。将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的重组质粒pEGFP—Hp及质粒pEGFP-1(阴性对照)和pEGFP—N1(阳性对照)分别转染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和不同的肿瘤细胞(肝癌细胞HepG2、喉癌上皮细胞Hep2和慢性白血病K56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促转录活性。结果扩增的HPSE启动子核心片段长度为561bp,序列分析与GenBank收录一致,含有3个SPI、4个Ets相关元件、2个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及E47、N—mye和NGFI—p300等TFBS各1个。重组质粒pEGFP—Hp经酶切和测序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转染pEGFP-1细胞中均无荧光表达;转染pEGFP—N1细胞均有强荧光表达;转染pEGFP—Hp质粒的ECV几乎无荧光表达,HepG2和Hep2细胞有较强荧光,K562细胞仅有较弱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pEGFP—Hp在ECV、HepG2、Hep2和K562细胞的平均转染率分别为3.9%、21.3%、10.8%和6.5%,pEGFP-N1转染率分别为17.1%、24.0%、14.0%和11.0%,二者比值均小于1。结论成功构建了由HPSE核心启动子驱动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该载体可在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但其活性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甲蓝、纳米活性炭及中华墨汁在大鼠胃癌淋巴结染色中的示踪作用,比较几种常见显像剂在胃癌中的显像效率,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鼠种植性胃癌模型,将36只胃肿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亚甲蓝组、纳米活性炭组及中华墨汁组。观察各组淋巴结染色时间、染色枚数、褪色时间、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注射后,染料到达大鼠胃癌第1站的淋巴结显像时间分别为中华墨汁组(20.00±8.53)min,纳米活性炭组(4.11±1.59)min,亚甲蓝组(14.33±2.22)s。染料运行至第2站淋巴结的时间,亚甲蓝组为(21.88±2.38)s,纳米活性炭组为(13.75±4.61)min,中华墨汁组为>1h。经统计分析可知,不同染料间在到达1及第2站淋巴结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三者在显像时间上差异明显,亚甲蓝较活性炭显像快,中华墨汁明显长于前两者。染色枚数亚甲蓝组为(7.83±1.75)枚,活性炭组为(7.25±1.77)枚,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352),中华墨汁组为(2.17±0.84)枚,与前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00)。在褪色时间上,...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亚甲蓝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的效率及其机制。方法:90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非示踪组(31例)、亚甲蓝示踪组(30例)和伊立替康联合亚甲蓝示踪组(29例,简称联合示踪组),其中亚甲蓝示踪组术中用亚甲蓝2 mL分4点于瘤周浆膜下注射,联合示踪组用40 mg伊立替康与2 mL亚甲蓝耦合后分4点注射。3组均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行刮吸法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分别统计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清除淋巴结数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非示踪组、亚甲蓝示踪组和联合示踪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8±67)、(192±31)和(205±36)min(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48±116)、(164±88)和(173±98)mL(P<0.05),输血者平均输血量分别为(457±159)(、489±176)和(467±148)mL(P>0.05);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数分别为(22±9)、(22±10)和(30±9)枚(P<0.05),平均每例阳性淋巴结数分别为(7±3)、(6±3)和(9±3)枚(P<0.05);3组分别有29、28和28例得到平均3年的随访,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1.0%(9/29)、32.1%(9/28)和21.4%(6/28)(P>0.05),3年存活率分别为62.1%(18/29)、57.1%(16/28)和78.6%(22/28)(P>0.05)。结论:瘤周浆膜下注射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液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清除效率,且安全简便。其机制可能是耦合液显著延长淋巴结染色和褪色时间,始终存在色觉导向刺激,激发术者进行准确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7.
江雯  陈晓鹏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2):169-172
胆石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胆石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很多,但各自均有不足,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胆石病的主要方法.在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检查手段了解结石的大小、分布、性状以及有无胆管变异、狭窄及其他合并症,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创伤最小的治疗方式取净结石、切除病灶、解除梗阻是当今治疗胆石病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8.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是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切割细胞外基质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硫酸乙酰肝素的一种葡萄糖醛酸内切酶,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PSE在恶性肿瘤中常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69.
目的体外观察幼猪供肝的解剖学特点,总结辅助性部分肝移植供肝修整分割经验。方法16头幼猪供肝灌洗取出后于体外进行解剖学观察,借用探针条探查肝动脉和胆管,用刮扒水洗法切除左半肝,断面管道仔细结扎,余下右半肝作为供肝。结果幼猪肝脏质地脆嫩,分为左外侧叶、左中叶、右中叶、右外侧叶和尾状叶等5叶。其各部分体积、质量与其体质量呈正相关。肝中裂较浅,但其间少有门静脉交通支存在。肝固有动脉可有变异。肝静脉均于肝内汇入下腔静脉,左半肝回流静脉多有共干(14/16)。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均短,肝内下腔静脉下段肝实质较薄。16例供肝修整分割均顺利完成,断面管道显露清晰,复流后充盈良好,肝断面出血少。结论根据幼猪体重可估计其肝脏各部体积和质量;刮扒水洗法行供肝体外分割简便实用;获得的右半肝作为供肝,其肝上下腔静脉易于与受体肝内下腔静脉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70.
众所周知,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极具应用价值。然而,由于其难以获得(需破坏胚胎)且涉及敏感的伦理问题,使得研究一度陷入尴尬境地。2006年8月,日本Yamanaka研究小组[1]向小鼠成纤维细胞内导入4种转录因子基因(Oct4、Sox2、c-Myc和Klf4),成功地将其重编程为ESCs样诱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